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满六十二岁的唐高祖李渊迎来了他最小的儿子滕王李元婴的诞生。这一事实似乎表明,李渊退位后的生活颇为惬意,然而,这只是他外在的表象。实际上,他被迫退居幕后,内心的苦楚恐怕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退位后的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关系一度紧张,尽管他生活富足,但内心的痛苦恐怕外界难以体会。然而,在人生的暮年,他最终与李世民实现了和解。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是被迫退居二线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其时,李渊的长子太子李建成与四子齐王李元吉亦在玄武门遇害。在除掉兄长与弟弟之后,李世民竟凶残地指挥部下,将李建成与李元吉所生的十一个子女尽数杀害。在这一天,李渊目睹了儿子间的骨肉相残,两个儿子连同十一个孙子同时丧命。试想,若换作是李渊,他怎能不感到痛彻心扉?
自然,接踵而至的痛苦更为深重。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尉迟敬德,带领着秦王府的精锐亲卫玄甲兵,来到李渊面前。尉迟敬德手持利刃,另一手提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首级,将这两颗人头掷于李渊面前,随后跪地行礼。他向李渊禀报,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因谋反之罪已被秦王李世民处决,秦王特命他率兵前来保护皇帝。
思虑及此,是否真有如尉迟敬德般忠诚护驾者?李渊深知,尉迟敬德看似守护皇驾,实则意图篡位,他乃李世民派遣来迫使自己退位让权之人。若李渊不将皇权拱手相让,尉迟敬德手中的利刃或许便会指向李渊。
尉迟敬德的逼迫使得李渊感到十分困惑,他向心腹重臣裴寂、陈叔达和萧瑀寻求帮助。在这三人中,与李渊关系最为密切的无疑是宰相裴寂,他们不仅是君臣,更是彼此信赖的朋友。然而,此刻裴寂却选择了沉默。
裴寂深知李世民已占据优势地位,李渊若不主动退位退居幕后,别无他法。然而,裴寂又不能直接劝说李渊退位,因此他只能选择沉默以对。
裴寂无言以对之际,萧瑀与陈叔达立刻在李渊面前大加赞誉李世民,夸赞其战功赫赫,理应早登太子之位。李渊年岁已高,加之李世民已成功平息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叛乱,因此李渊应当迅速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主动退位,以示谦让。
萧瑀与陈叔达显然是明白时事的人,他们深知,若李渊执意不退位,尉迟敬德的剑将不可避免地指向李渊的头顶。一旦尉迟敬德对李渊下手,他们二人同样难以ij.ij7.BiZ86幸免于难。因此,为了保全自身性命,他们不得不劝说李渊退位并移交权力。在萧瑀和陈叔达表达完意见后,裴寂也无奈地加入劝李渊退位,并将皇位传给李世民的行列。
李渊是否有意主动让位?显然并非如此。若他真有此意,便不会去征求裴寂等三位大臣的看法。在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在国政稳定、统治顺利之时,都不会萌生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的念头,即便是亲生儿子,也难以抵挡皇权的巨大诱惑。
即便是在清朝主动将皇位传给儿子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内心深处也并非自愿退位。只是乾隆在早年对外公开承诺,他的在位年限不能超过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载。因此,为了不违背对祖父的承诺,乾隆不得不主动宣布退位。然而,乾隆的退位与李渊的退位存在差异。乾隆退位后,依旧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乾隆虽退位但未放弃权力,而李渊若退位,则必须同时放弃皇位和皇权。
因此,李渊的退位与乾隆的退位有着显著差异。李渊被迫退位,是因儿子李世民施加压力,当时李渊确实别无他法。面对尉迟敬德的强势态度,他除了退位别无选择。于是,李渊最终采纳了裴寂等三人的建议,对外正式宣布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决定择日让出皇位。
李渊在封李世民为太子之际,言语间也不忘赞誉有加,声称自己本就倾向于让李世民继承皇位,此言一出,令人难以置信。若李渊果真有意让李世民成为太子,为何不早早将李建成替换,从而杜绝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上演。
自然,仅凭册封的圣旨尚不足以平息,李渊还需陪同李世民将整个戏码演绎至终;李世民在见到李渊后,悲痛欲绝,声称全因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逼迫,将所有过错都归k9.ij7.BiZ86咎于他们二人;李渊亦泪如雨下,随后又需安抚李世民,强调这一切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过错,让他不必过分放在心上。该剧落幕之际,意味着李渊对李世民已予以宽恕,父子俩理应重归于好,恢复往日的和睦关系。
自然,李渊与李世民父子间的和睦仅是表面现象,自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起,他不久便被架空,李世民随即以亲信武将接手了各处军事要塞,同时,他还让心腹将领与大臣在朝中担任要职,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均在朝中担任要职,而秦王府的旧部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则负责宫廷安保,朝廷内外几乎全在李世民的控制之下,李渊这位皇帝名存实亡。
然而,李渊提出退位之际,李世民仍需展现出极大的谦逊,坚决拒绝接受。然而,李渊目睹自己已被架空,身为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这种生活并lm.ij7.BiZ86无乐趣,于是决定尽快退位。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正式宣布退位,李世民顺利继位。次年,李世民改元贞观,成为唐太宗皇帝。
李渊退位初期,生活依旧优裕,这一点从他当时还能生育出李元婴这一事实中便可窥见。尽管他已经退位,但李渊依然住在皇帝的居所太极宫,而李世民则居住在东宫。他身边的侍从依旧如故,可以说他仍然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
在退位之后不久李渊就感受到了李世民给他的压力
但是李渊退位之后不久,他就感受到了儿子李世民给他的压力。最为显著的是,李世民登基后持续弱化李渊及其兄长李建成的声望与功绩;因此,在记载这一时期的史籍中,李世民被描述为太原起兵反抗隋朝的发起者,以及统一全国的军队领导者,仿佛唐朝的建立者本应是李世民,而与真正的开国皇帝李渊似乎并无关联,这便是李世民所实施的淡化李渊形象的做法。
要削弱李渊的声望,最有效的策略便是驳斥他在位时推行的政策,于是李世民登基后屡次在公共场合指摘李渊统治期间的诸多弊端,固然,他并未敢于直面指责自己的父亲李渊,但李世民只是对李渊在位期间的武德朝政事杂乱无章、贪官当道、风气败坏等现象进行了批评。
李世民皇帝率先发声进行批评,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官员纷纷效仿,如此一来,武德朝似乎步入了一个黑暗时期,民众生活困苦不堪,甚至引发了n8.ij7.BiZ86民间强烈的舆论反响。在此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理应采取行动,他必须对某些人进行惩处,方能平息民间的舆论情绪。
要惩处何人?难道是李渊?这显然不妥,即便李世民对父亲李渊心怀不满,他也不能公然对父亲施以惩罚,那是对孝道的违背。因此,李世民只能另寻一个武德朝的重臣来承担罪责。那么,谁最适合为皇帝承担这份责任呢?自然非宰相莫属。既然皇帝犯了错误而未能得到纠正,那么责任就完全落在了宰相的肩上。而在武德朝,李渊的挚友裴寂正是担任此职的人选。
古时惯例,国家繁荣昌盛,成就均归于皇帝,然而一旦国家遭遇困境,责任便落在了宰相肩上,此乃所谓奸相误国。裴寂因此沦为替罪羊,然而智者皆能洞察,裴寂承担罪责的背后,实则直指李渊,李世民意图以父皇治国无方之失,来凸显自己才能。
李世民迅速颁布命令,剥夺了裴寂的相位,同时强硬地要求他必须返回故乡蒲州(即现今的山西临猗县)。裴寂以年事已高为由,不舍得与挚友李渊分离,遂向李世民恳求,希望能留在op.ij7.BiZ86长安陪伴李渊。然而,李世民对此却毫不留情地反驳他:公勋之评定,非止于此,仅凭恩惠,独占首位。武德年间,政令与刑法错乱,官府秩序混乱,皆因公之职责所致。然而,鉴于旧日情谊,未能严依法度,如今归葬先人,又怎能再推辞呢?
李世民的意思是,裴寂既愚钝又无才,成就也不显著,他之所以能担任宰相,完全是凭借与李渊的私人关系。在武德年间,朝政的诸多弊端,裴寂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自己没有对他进行严惩,已经是对他极大的宽容了。如今让他荣归故里,难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裴寂因此被李世民遣送回乡,他的被逐仅是李世民开始清除李渊身边亲信大臣的第一步。随后,李世民又将陈叔达等李渊的其他亲信大臣一同罢免。随着朝廷内李渊的亲信大臣被李世民一一清除,李渊的名声日渐受损,他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李世民派出了名将李靖,对东突厥发动了攻势。李靖在战场上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展开了多次激战,每次都取得了胜利。他成功地击溃了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迫使颉利可汗孤身一人逃窜。从此,东突厥对大唐的威胁不复存在,而颉利可汗的落网也指日可待。
东突厥自唐朝建立以来便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威胁,李渊为了求得边境的安宁,争取统一中国的时间,不得不向颉利可汗俯首称臣,这一行为成为了李渊终身无法抹去的奇耻大辱。李世民即位之际,颉利可汗趁机带领二十万精锐骑兵抵达长安西北四十里处的渭水北岸。幸而李世民英勇果断,他运用夸大其词的战术震慑了颉利可汗,双方最终在渭水畔达成协议,签订了盟约。此举使得大唐与东突厥恢复了和平关系,为大唐的繁荣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东突厥无疑是唐朝面临的最主要的外部挑战,李世民却仅用三年多的时间便将东突厥的威胁彻底消除,可以说,李世民完全有理由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并足以对父亲李渊的政绩提出质疑。
当颉利可汗在李靖的打击下连连败退之际,李世民也在思考着是否应该让父亲李渊更换办公地点,因为李渊每日住在本应属于皇帝的太极宫,却无所事事,除了生育子女,似乎再无其他作为,因此李世民打算让父亲搬家。
李世民难以直接将父亲李渊逐出太极宫,于是中书舍人李百药向李世民上书,提出皇宫中宫女数量过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建议减少宫女人数以节约宫廷开支。李世民对此建议表示赞同,并欣然接受。
李世民所削减的宫女均系侍奉李渊于太极宫者,故而李渊退位后,对儿子此举的意图立刻心领神会,意识到李世民不希望他继续居于太极宫。于是,李渊主动向李世民提议迁往弘义宫居住,李渊表示:“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算是给自己搬家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弘义宫的建造始于武德五年(622年),然而,这座宫殿最初是李渊为李世民所建的秦王府。它位于太极宫的西南方位,与太极宫相隔甚远,且在规模上远q5.ij7.BiZ86逊于太极宫。因此,李渊主动迁入弘义宫,并将其更名为大安宫。自那以后,李渊便深居简出,即便李世民多次邀请他前往九成宫避暑,他也未曾前往。
李渊迁出太极宫之后,意味着他在大唐王朝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他仅存的职能便是在李世民面前扮演一个象征性的吉祥角色。
人生的最后阶段李渊终于和李世民打开了心结
自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退位,直至李渊“自愿”离开太极宫,这一过程中,李渊对李世民的情感中充斥着不满,这段时期无疑成为了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关系的严寒期。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成功擒获。张宝相随即前往长安,将俘虏献给了李世民。这一事件标志着对大唐构成最大威胁的东突厥已被彻底击败。李世民立刻将这一喜讯告知了父亲李渊,父子二人皆喜出望外。
为此,李渊特别在皇宫的大安殿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款待了众多大臣。宴会上,他目睹颉利可汗以战败者的姿态出现,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当年,自己被迫向颉利可rs.ij7.BiZ86汗低头称臣,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至今仍让他难以忘怀。然而,如今这个耻辱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所洗刷,李渊怎能不感到欣慰,因此在宴席上,他特意对李世民给予了高度赞扬。汉高祖曾困于白登,未能复仇;如今我的子孙能够消灭突厥,我又找到了可靠的人选,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李渊此意即指昔日汉高祖刘邦遭受匈奴冒顿单于的围困于白登山之困境,其子孙未能为其复仇。而今,我的儿子成功击败突厥,为我报了深仇大恨,这充分证明了我选择托付皇位之人选是正确的。自此后,我心中再无任何忧虑。
李渊的这一番话,彰显了他对李世民内心深处的认可,标志着他们父子关系的回暖。那晚的宴会,对于退位的李渊来说,无疑是自退位以来最欢愉的一次。在酒足饭饱之际,李渊亲自拿起琵琶弹奏,而李世民则起身翩翩起舞,与他一同伴舞,这一幕无疑象征着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后,终于开始和解。
宴会结束之后,李世民对李渊的孝顺之情愈发深厚,他每日清晨必亲自前往,向李渊磕头请安,并与父亲一同享用早餐。若因政务繁忙无法亲自前往,他也会让7y.ij7.BiZ86妻子长孙皇后代为请安,并携带着丰盛的早餐一同前往。此外,李世民常常派遣长孙皇后携太子李承乾每日前往李渊处请安问候,同时亦命长孙皇后代为照料李渊的饮食起居。
自父子二人的和解宴席过后,李世民展现出了一位孝顺儿子的形象,他不仅对父亲李渊极为孝顺,而且对李渊所生的那些与他及他的子女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们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切都表明了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父子关系已逐渐回归正轨。
贞观八年三月,李渊于大安宫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此次宴会上,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岭南百越的酋长冯智戴均受邀出席。宴间气氛热烈,李渊兴致勃勃,遂命颉利可汗现场表演草原舞蹈,并要求冯智戴即席赋诗。
目睹那两位曾抗拒中原朝廷统治的少数民族领袖如今表现得如此谦卑,李渊心中喜悦不已,他感慨万分,不禁说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此时,李世民在公众面前对父亲李渊表示了敬意,听闻李渊的感慨后,他立即跪地以示祝贺,并将唐朝统一天下的战功悉数归于李渊,认为正是李渊的教诲让他得以统帅军队完成统一伟业,而现在胡越地区的臣服,亦是得益于李渊的指导。
李世民对李渊的赞誉之词如彩虹般绚烂,将大唐初创时期的辉煌成就悉数归功于李渊,令李渊心中喜悦不已。须知自玄武门之变以来,李世民未曾于众目睽睽之下对李渊的功7t.ij7.BiZ86业予以褒扬,而今他竟将贞观之治的荣耀亦归功于李渊,使得李渊感到惊喜万分。这也让李渊终于领悟到,儿子对他的认可未曾改变,父子之间的感情亦由此重归于好。
在那一夜的宴会上,李渊再次露出了笑容,李世民及众多朝臣纷纷高呼万岁,李世民更是当众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大唐的声威因此震慑四方,周边各国纷纷臣服。面对这样的景象,李渊怎能不感到喜悦。与此同时,他也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因为他此刻终于领悟到,李世民确实非常出色,他的才能确实胜过自己,治国理政的能力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宴会结束之后,李世民心生一念,希望为父亲李渊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场所。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惜花费大量资金,为李渊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宫殿——永安宫。而这座永安宫,正是日后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大明宫。
李渊未能目睹大明宫的完工,他在贞观九年(635年)五月离世,享年70岁。大明宫的建设也随之暂停,直至李世民之子,即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工程才得以继续,最终完成了大明宫的建设。
李渊离世之际,李世民悲痛至极,然而父子俩内心或许都感到安慰,因为他们在人生的尾声阶段,终于化解了彼此的隔阂,达成了和解,谱写了一曲充满慈爱与孝顺的温馨篇章。
在贞观十七年,即八年后,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与功臣侯君集勾结,密谋策划再次掀起玄武门之变,意图迫使李世民退位。然而,这一阴谋很快败露,李世民下令处7n.ij7.BiZ86决了侯君集,并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在此之际,李世民终于换位思考,深刻感受到了父亲李渊当年被迫退位的悲凉。因此,在废除李承乾太子身份之后,李世民含泪对朝臣们倾诉道: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
此语亦透露出李世民对早年引发的玄武门政变,其中弑兄、杀弟、屠侄等残酷行径深感懊悔,他终于深刻感受到了父亲李渊当年的痛苦与煎熬。
写在最后
李渊,这位开创国家的君主,被迫由儿子李世民逼迫退位,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开国君主中最无能为力的一位。然而,他的内心实则充满了痛苦,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作为一国之君和一位父亲的辛酸与苦楚呢?仅仅凭借他在退位后仍有众多子嗣这一事实,就断言他生活得舒适惬意,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他在退位之后所承受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折磨。
幸运的是,李渊最终与儿子李世民解开了心结,重修旧好。在那个年代,他能够以70岁高龄安享天年,实属难得。这表明他的晚年终于摆脱了痛苦,过得相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