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新版《倚天屠龙记》再次将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搬上荧幕。剧中那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武当派掌门张三丰,以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勾起了无数80后的童年回忆,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
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张三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关于张三丰所处的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北宋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内家拳以静制动,触之即倒,与少林外家拳截然不同。文中提到这套拳法源自宋代张三丰,说他在武当山修道时,宋徽宗曾下诏召见,因路途受阻未能成行。夜间梦得玄帝传授拳法,次日便凭此独力击退百余盗贼。这段记载颇具传奇色彩,但也将张三丰的生活年代锁定在北宋末年。
第二种说法主张他是南宋人。清代《崂山续志》记载,张三丰生于南宋绍兴辛卯年(1171年),到明朝永乐年间仍在世,寿命长达近三百岁。
第三种说法称其为金国人。明代陆深在《玉堂漫笔》中记载,张三丰与刘秉中、冷起敬等人同拜海誓和尚为师,是金朝时期的人物。
第四种说法则确认其为元朝人。《明史》等正史记载,张三丰曾任元朝县令,相貌英武,后辞官修道。他饮食无常,有时数日不食,有时一餐可抵数日之量。曾在宝鸡金台观展示阳神出游的神奇功夫,后隐居武当山潜心修道。经学者考证,此说最为可信。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张三丰对元朝的态度与小说描写大相径庭。元朝灭亡后,他仍以大元遗老自居。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在《自题无根树》诗中仍署名大元遗老张三丰。晚年所作《上天梯》开篇即言大元飘远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元朝的眷恋之情。
这种态度可能源于几个原因:首先,作为前元官员,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其次,元朝统治相对宽松,赋税较轻,对宗教采取包容政策。同时期南方学者郑玉更为极端,因感念元朝知遇之恩而在元亡后殉节,可见当时部分汉族士人对元朝的复杂情感。
明朝统治者对这位前朝遗老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礼遇。据《七修类稿》记载,朱元璋曾派张宇初寻访张三丰。永乐帝更是在即位后多次遣使持诏书赴武当山诚邀,诏书中极尽谦恭之词,称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表达夙夜不忘的仰慕之情。但张三丰始终避而不见,成为明朝最神秘的隐士。
正是这种神秘色彩,加上金庸小说的艺术加工,使张三丰的形象愈发超凡脱俗。时至今日,提起张三丰,人们脑海中仍会浮现出那个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武当宗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