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确实有心救援蜀国,但现实情况让他无能为力。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这场战争进展之快令人咋舌——短短三个月内,刘备父子经营数十年的蜀汉政权,就在后主刘禅的投降中轰然倒塌。
当时蜀国的处境十分艰难。一代名相诸葛亮早已离世多年,负责抵御魏军的是大将军姜维。姜维确实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领蜀军将魏国主力部队成功阻挡在剑阁关外。然而百密一疏,魏将邓艾冒险偷渡阴平小道,绕过了蜀军主力防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在绵竹拼死抵抗,终究不敌魏军精锐,最终战死沙场。同年11月,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刘禅被迫开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分析蜀国灭亡过程,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首先是灭亡速度之快,经营数十年的政权竟在三个月内土崩瓦解;其次是没有任何外部军事力量前来救援。要知道,蜀国在南中地区还驻扎着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这片由诸葛亮当年苦心经营的地区,其首领正是家喻户晓的孟获。
说到孟获,人们自然会想起七擒七纵的典故。这位南蛮首领在诸葛亮的感化下最终臣服,使南中地区成为蜀国版图的一部分。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蜀国一部分的南中势力,为何在蜀国危亡时刻袖手旁观?
真相是:孟获根本不知道蜀国要灭亡了!让我们梳理时间线:诸葛亮南征发生在公元225年,而司马昭灭蜀是在263年,中间相隔38年。假设孟获归顺时30岁左右,到蜀亡时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这个年纪在南中地区还能剩下多少号召力?甚至可能当时孟获已经去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南中地区的复杂性。虽然演义中诸葛亮成功收服孟获,但现实要复杂得多。南中地区部落林立,势力错综复杂,当年蜀国实力有限,诸葛亮不得不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这既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暴露了蜀国军事实力的不足。实际上,南中地区从未真正臣服,叛乱此起彼伏,诸葛亮甚至需要二次南征平叛。这样的南中势力,自然不会为蜀国的存亡操心。
更关键的是,孟获并非演义中所谓的南蛮王。史料记载显示,他更可能是南中地区的汉人豪强。在叛乱中,孟获凭借个人能力整合各方势力,成为最大的一支叛军。诸葛亮选择先降服他,既为震慑其他势力,也因同为汉人更好沟通。但孟获的归降不代表整个南中臣服,即便他还活着,也无力号令各部落救援蜀国。
蜀国对南中的统治始终未能真正深入。即便设置越嶲太守,叛乱仍时有发生。到姜维主政时期,蜀国战略重心北移,对南中的管控更加松懈。到263年魏国伐蜀时,南中势力都在盘算如何趁乱获利,怎么可能出兵勤王?曾有大臣建议刘禅退守南中,但被谋士谯周坚决反对:诸葛丞相在世时南蛮尚且屡叛,如今我们去投靠,岂不是自投罗网?
因此,当邓艾大军包围成都时,孤立无援的刘禅只能选择投降,而南中地区自然不会为这个日薄西山的政权提供任何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