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6月3日清晨,长安城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街道上行人稀少,显得格外寂静。当朝宰相武元衡早早起身,穿戴整齐后,带着几名随从骑马离开府邸,前往大明宫上朝。当他们行至靖安坊东门时,突然遭遇埋伏,数十支利箭从暗处射来,灯笼瞬间熄灭,四周陷入一片黑暗。刺客们趁乱拔剑冲上前,街头顿时响起激烈的打斗声和惨叫声,武元衡最终被砍落马下,头颅也被割走。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裴度在通化坊也遭到刺客袭击。他的随从拼死保护,但裴度仍被刺中三剑:第一剑砍断了靴带,第二剑刺中背部,第三剑击中头部,他跌入路边的水沟中。一名刺客正要补刀时,随从王义奋不顾身冲上前,却被砍断左臂。刺客见裴度一动不动,以为他已死,便匆忙撤退。随从们发现裴度因厚毡帽的保护,头部伤势致命,连忙将他背回府中救治。
同一天内,两位朝廷重臣遇袭,一死一伤,消息迅速传遍长安,震惊朝野。究竟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在京城行刺高官?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
唐宪宗李纯这一日刚走到紫璇门,侍卫匆忙来报,称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重伤昏迷。宪宗震惊不已,反复确认后悲痛万分,当即宣布休朝。午后,他在延英殿坐立不安,担心刺客会再次对裴度下手,于是派兵加强裴府的守卫。随后,他召见宰相韦贯之、张弘靖商议对策,但两人沉默不语,宪宗大怒拂袖而去。
事实上,宪宗心中已有猜测——此案与藩镇脱不了干系。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一方,虽名义上臣服朝廷,实则拥兵自重。前几任皇帝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宪宗登基后决心削藩,多次出兵讨伐。807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朝廷出兵镇压,但战事拖延八年未决。朝中因此分为主和派与主战派:主和派认为战事消耗国力,应尽早议和;主战派则以武元衡和裴度为首,主张彻底平定淮西。如今两人遇刺,吴元济的嫌疑最大。
---
第二天早朝,宪宗刚问及案件,几名大臣竟称武元衡之死是“天意”,并引用民谣和天象为证。宪宗怒不可遏,斥责他们胡言乱语。兵部侍郎许孟容站出来,揭露刺客曾送恐吓信威胁官员。宪宗这才明白,许多大臣因惧怕刺客而不敢直言。他当即下诏悬赏缉凶,并命全城搜捕。
很快,官兵在成德进奏院抓获八名嫌犯,他们皆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部下。进奏院是藩镇在长安的联络机构,负责传递消息和贿赂官员。王承宗因反对朝廷削藩,多次诋毁武元衡,甚至派人行贿未果。案发前夜,武元衡心绪不宁,写下一首预感不祥的诗:“夜下喧暂息,池台唯月明……”次日便遇害。尽管证据不足,宪宗仍认定王承宗是凶手,于6月28日处决八名嫌犯,并断绝成德的朝贡。
---
然而不久后,洛阳留守吕元膺密报宪宗,称真凶实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在洛阳养兵谋反,但因内讧被部下告发。吕元膺审问叛军首领时,意外得知李师道才是刺杀武元衡的主谋。宪宗本想立即讨伐李师道,但裴度劝他先集中兵力平定淮西。宪宗采纳建议,并力排众议,任命裴度为宰相,主持淮西战事。裴度临行前誓言:“不破淮西,誓不归!”
在裴度的指挥下,唐军连战连捷。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叛乱终被平定。其他藩镇见状纷纷归顺,唯独李师道反复无常。元和十三年,宪宗联合诸镇讨伐,次年李师道被部将刘悟所杀,首级送至长安。至此,持续六十多年的藩镇割据暂告结束,史称“元和中兴”。
---
后来,朝廷在搜查李师道的文书时,发现刺客王士元的赏赐记录。经审讯,王士元供认:王承宗和李师道均派了刺客,但王承宗的人先得手。宪宗不愿再深究,下令处死王士元等人,此案终告完结。晚年的宪宗沉迷丹药,性情暴躁,裴度因直谏被贬。离京前,裴度到武元衡墓前告别,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