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获得特赦后重返北京。这位曾经的天子已无法回到昔日的紫禁城,只能暂住在五妹金韫馨家中。为了适应新生活,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但办理入职需要户籍证明,于是他决定去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溥仪在五妹夫的陪伴下来到当地派出所。如今这份珍贵的户口档案仍能看到,在文化程度一栏里,溥仪自填的是初中。这个看似普通的学历记录,却引发后人好奇:这位末代皇帝的真实文化水平究竟如何?
实际上,溥仪的教育背景远超常人想象,完全具备大学教授的学识。作为清朝皇子,他从小接受的是最严格的教育体系。3岁入宫后,溥仪就开始接受系统培养。清朝皇室对皇子教育极为重视,6岁起就要开始正式读书,每天凌晨5点上课直到下午3点,全年无休,连寒暑假都没有。清代文学家赵翼曾描述过皇子读书的场景:天还没亮,就能看见一盏白纱灯进入隆宗门,那是皇子们前往书房的身影。
溥仪的学习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满文、汉文和英文三门主课。他的教师团队堪称豪华:汉文老师有朱益藩、陈宝琛、徐世昌等当时最顶尖的学者,英文则由著名的中国通庄士敦教授。这些老师个个来头不小,比如朱益藩曾是光绪帝的老师,翰林院第一名,在书法方面造诣极深,擅长欧体、柳体等多种字体。
1918年,随着徐世昌出任民国大总统,溥仪的教育团队又迎来一位重要成员。在载沣的建议下,通过李鸿章次子李经迈的推荐,英国驻华使馆的庄士敦成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这位苏格兰学者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著有《紫禁城的黄昏》等多部关于中国的著作,被溥仪亲切地称为苏格兰老夫子。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详细记录了自己接受的教育经历。如此强大的师资阵容,如此系统的学习经历,都证明这位末代皇帝的文化水平绝非初中可以概括。他的学识修养,实际上远超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