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人要剃掉前额头发留辫子呢?
其实清朝并不是历史上唯一有剃发留辫传统的朝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南方的先民们就有剃发的习俗,只是这个传统具体延续了多久,现在已无从考证。
在辽、金、西夏等朝代,由于统治者都是渔猎民族出身,也保留着剃发的习惯。不过他们扎辫子的方式与清朝人有所不同,辫子的样式和编法都有明显区别。
这种剃发习俗其实有着实际的生活需求。渔猎民族经常要在丛林中穿行打猎,如果不剃掉前额头发,很容易被树枝勾住,或者被散落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行进速度和安全。剃掉前额头发就能有效避免这些危险情况。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他正式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在统一北方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同时,也规范了剃发留辫的具体要求。当时有个叫宁完我的大臣建议,让归顺的汉军也像八旗子弟一样剃发留辫,这样能防止他们逃回明朝。
确实有些汉军不适应东北的生活,为了逃回明朝,他们干脆剃光头发假扮和尚。到了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放宽政策,允许想回明朝的官员士兵离开,但规定一旦回去就不得再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人并非天天都要打猎。春夏季节他们主要在田间劳作或走亲访友,所以有些清朝画像中的人物并没有剃发。这个说法在历史典籍《清通鉴前编》中可以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