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个热爱历史的人。诚邀各位朋友与我一起探讨古今历史,畅谈天下大势。君子一生所求,不过治学与交友两件事!
为了实现国民党改组的目标,鲍罗廷巧妙地利用了孙中山当时左倾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社会声望以及他想要重建政党的强烈愿望。他采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方式,以富有技巧性的建议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工作应当从制定党纲党章入手,同时要整编军队,创办军校,培养政治工作干部。为了争取更多群众支持国民党,他还建议孙中山在广东地区推行劳动立法改革,调整土地政策,改善小资产阶级的生存状况。鲍罗廷将这些建议系统性地归纳为孙中山需要完成的三大核心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持续推进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改组工作。自《孙越宣言》发表、国共合作的斯内夫利特战略实施以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开展国民党改组工作。然而由于孙中山一直专注于军事行动,加上马林和中共对国民党及孙中山本人的批评引起孙的强烈不满,改组工作陷入停滞。共产国际总结经验教训后,调整了工作策略,召回马林,改派经验更为丰富的鲍罗廷前往广州。虽然鲍罗廷的使命同样是执行共产国际的中国革命计划,但他在具体工作中更注重协调各方关系。特别是他非常尊重孙中山的领导地位,逐步与孙中山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使得国民党改组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鲍罗廷到任后,一直努力将孙中山的注意力从军事目标转移到党务改组上来。他的努力逐渐见效。从1923年10月中旬起,孙中山的讲话中明显反映出鲍罗廷的影响。在谈到国民党改造时,孙中山的言论中出现了更多积极内容,他比以往更强调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辛亥革命12周年纪念日(10月10日)的演讲中,孙中山特别强调党的纪律性,指出革命党员不能只追求个人自由而忽视集体利益。他严厉批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观点,认为这种思想会削弱党的战斗力。孙中山还系统分析了国民党发展迟缓的三个主要原因:党组织松散、军政分离、基础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演讲中,他首次系统地将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进行比较,高度评价了俄共(布)的组织经验。 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演讲中坦言:过去我们缺乏组织和纪律性,是因为没有学习榜样。现在我们的好朋友鲍罗廷从俄国带来了宝贵经验。他特别强调要学习俄国的组织方法和训练方式。12月9日,孙中山在题为《党义战胜与党员奋斗》的讲话中再次明确表示:这次改组要以苏俄为榜样,进行彻底革命。鲍罗廷在向孙中山建言献策时,始终注意维护孙中山的威信,这是他能够迅速获得孙中山信任的关键因素。在他来华前,中共机关报《向导》经常刊文批评国民党,但1923年10月后这类文章明显减少,反而出现了鲍罗廷赞扬孙中山的文章。在10月18日接受《觉悟社》采访时,鲍罗廷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还高度评价国民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特别称赞孙中山是伟大领袖。这些言论赢得了孙中山和国共两党党员的信任。孙中山也在公开场合为鲍罗廷树立威信,要求党员虚心学习鲍罗廷的工作方法。获得孙中山支持后,鲍罗廷立即着手推进改组工作,建议在全国主要城市创办党报宣传改组主张,并筹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项任务是将广东建设成为国民革命根据地。鲍罗廷让孙中山明白,坚守广东不应只是为了军事胜利,而是要将其打造成推进全国革命的基地。为此,必须通过劳工立法、土地改革等措施争取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支持,改善民生状况,为政府建立稳固的社会基础。但在这一问题上,孙中山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11月12日,鲍罗廷在国民党中执委会议上呼吁抵抗陈炯明进攻,次日更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早建立地方组织,现在就能动员群众保卫广州。他强调政府必须实施惠及工农的政策才能赢得民心,并提出两项紧急措施:颁布保护民众利益的法令;组织志愿部队。虽然与会者一致赞同,但当鲍罗廷带着改革方案请孙中山签署时,孙却避而不见。原来有人向孙中山进言,说鲍罗廷要在广东搞苏维埃化,这让他心存顾虑。尽管改革方案因此搁浅,鲍罗廷仍坚持动员群众,组织防御。11月18日陈炯明再次来犯时,孙中山甚至准备流亡日本,但在鲍罗廷劝说下改变主意。最终广州转危为安,孙中山将功劳归于鲍罗廷,两人关系更加密切。不过孙中山始终没有接受鲍罗廷的群众动员方案,因为这与他的传统工作方式存在根本分歧。广东根据地的最终建立,是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才完成的。 第三项任务是改造军队,使其真正服从国民党领导。当时广州的武装力量名义上归孙中山指挥,实际上是由各派军阀组成的联军。其中实力最强的滇军(23000人)控制着广州财源;粤军(28000人)首领许崇智只关心个人利益;湘军(14000人)和桂军(5000-6000人)实力较弱。此外还有少量空军和海军。这些军阀各自为政,对革命事业漠不关心。鲍罗廷认为必须通过政治工作改造旧军队,同时创办新型军校培养革命军官。在他的推动下,1923年11月25日国民党中执委通过了创办军校的方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黄埔军校。鲍罗廷特别警惕滇军首领杨希闵,虽然杨是国民党员,但其可靠性存疑。后来的历史证明鲍罗廷的判断完全正确——1924年10月,杨希闵果然发动叛乱,但很快被革命军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