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政坛风云变幻。当时崔杼和庆父两位权臣协助齐君削弱了国氏、高氏两大世家的势力,崔氏和庆氏趁机崛起,取代了这两家在朝中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崔氏后来竟弑杀国君,而庆氏又反过来将崔氏满门诛灭。紧接着,栾氏、高氏、田氏、鲍氏四大家族联手将庆氏赶出齐国,但齐国的权力斗争远未平息。
1. 内乱初现端倪
四大家族驱逐庆氏后,开始瓜分其财产。当时德高望重的晏婴被分到六十座城邑,但他明智地拒绝了这份厚礼。受他影响,子尾也推辞了封赏。后来齐景公要任命相国时,子尾举荐了晏婴。但晏婴深知齐国政局暗流涌动,迟早会再起风波。连来访的季札也向晏婴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因此晏婴在担任相国一段时间后主动请辞。
晏婴离任后,由于子尾和子雅两大家族势力庞大,齐景公不得不任命子尾为相。公元前539年,子雅去世,其子子旗继承家业。晏婴敏锐地察觉到,原先子尾和子雅尚能压制陈、鲍两家,如今子雅去世,齐国恐将生变。五年后,勉强维持局面的子尾也撒手人寰,其年幼的儿子子良接掌家族。当初韩起访齐时就对这两家的继承人评价不高,如今果然应验,齐国内乱一触即发。
2. 子旗与子良的争斗
年轻的子良继承家业后,子旗起了吞并之心。他带人闯入子良府邸,杀害其管家,驱逐了子成、子工、子车等家臣,安插自己的亲信接管事务。子旗在场时,子良敢怒不敢言。待子旗离开,子良立即处死新管家,整军备战准备反击。
这时,蛰伏已久的陈氏家族见机而动,企图坐收渔利。陈氏先祖是齐桓公时期从陈国逃难来的陈完(后改名田完),经过多年经营已颇具实力,与鲍氏结为同盟。子旗闻讯后亲赴陈府质问,家主田无宇见势不妙,只得矢口否认,并陪同子旗前往子良家调解。这场风波暂时得以平息。
3. 两大家族覆灭
和解后的子旗、子良两家对陈氏更加戒备,而陈氏也担心遭到报复,一直在等待时机。两年后某个夜晚,嗜酒如命的子旗和子良酩酊大醉。陈氏抓住机会,向盟友鲍氏散布谣言,声称两家要消灭陈、鲍。
尽管发现情报有误,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陈鲍联军趁夜突袭,而醉醺醺的两家首领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情急之下,他们企图挟持齐景公,却被率兵护驾的晏婴阻拦。随后赶到的陈鲍联军以护君之名大举进攻,两家残部退守城池。
经过一个月的对峙,双方在城门展开决战。在齐景公公开支持和新得民心的陈氏面前,曾经显赫的两大家族最终败走鲁国。
4. 历史启示
春秋时期的家族兴衰给后人深刻教训:越是张扬的家族,往往衰亡得越快。若子旗当初真能吞并子良家族,其结局也不会更好。正如月满则亏,盛极必衰,任何家族达到巅峰之时,往往就是衰败的开始。唯有谦逊低调,懂得审时度势的家族,才能在乱世中长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