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中国历史上的宋朝,这个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的大一统王朝,总让人感觉有些矛盾。尽管官方史书都将宋朝视为正统,但想到北宋与辽国对峙,南宋又与金、西夏并存,就不得不通过编修《辽史》《金史》来佐证宋朝这段偏安江南的历史。
说到偏安,就绕不开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当时若不是宋高宗赵构及时南逃,恐怕连偏安的机会都没有。但令人意外的是,曾经在马背上征战四方的金国人,后来竟也产生了偏安一隅的想法。当蒙古大军压境时,他们宁可悲壮地渡黄河南逃,也不愿返回东北故土重振雄风。这究竟是主动选择,还是迫于无奈?让我们一探究竟。
金国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游牧政权。开国君主完颜阿骨打曾豪言女真满万则天下无敌。事实确实如此,早期的女真人骁勇善战,无论男女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战斗力惊人。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灭亡北宋,制造了震惊中原的靖康之变。此后,大量女真人南迁,逐渐与汉族融合。
经过数十年文化交融,女真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到第四代皇帝完颜亮在位时,这种变化尤为明显。这位自幼崇尚汉文化的君主,用了近40年时间将金国从游牧政权改造成类似宋朝的农耕文明。这种转变虽然带来了文化繁荣,却也消磨了女真人的尚武精神。
1195-1198年间,金国做出惊人举动: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在游牧民族政权中实属首创。十余年后,金国又二次扩建长城。这些举措充分暴露了统治者的偏安心态,也反映出汉化女真人对重返苦寒故土的抗拒。
与后来的清朝不同,金国对东北故土采取放任态度。清朝始终将东北视为根基之地,甚至禁止外人进入;而金国却任由族人外迁,疏于经营东北。这种差异或许正是清朝吸取了金国教训的结果。
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轻松突破金国长城,以少胜多重创金军。此战不仅削弱了金国对东北的控制,还促使部分契丹人投靠蒙古,建立东辽政权,割走大片东北领土。金国虽派兵征讨,却屡战屡败,领兵将领甚至自立门户。
随着内斗加剧和蒙古不断蚕食,金国与东北的联系日益薄弱。1215年,金宣宗完颜珣决定迁都汴梁,渡黄河南逃以避蒙古兵锋。这一决定使金国永远失去了重返故土的机会。虽然叛将蒲鲜万奴在东北建立东夏政权,但这个短命政权很快就在蒙古和东辽的夹击下灭亡,东北彻底落入蒙古掌控。
除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限制外,金国无法回归的根本原因在于国运已尽。其实金国本有机会延续国祚——当年实力更弱的南宋都能抵抗蒙古数十年,若金国能联宋抗蒙,待蒙古内乱时或许还有重返故土的机会。
但金国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外交策略:北方失地,就南下攻宋补损。这种柿子捡软的捏的做法最终促使宋蒙结盟,共同灭金。至此,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王朝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