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推翻夏朝之前,商族人就经历过多次迁徙。即便在建立商朝后,迁都的传统依然延续。据史料记载,商朝在立国前迁都八次,立国后又迁都五次,史称前八后五。最著名的一次迁都是盘庚时期,将国都从山东曲阜一带的奄地,迁至河南安阳的殷地。但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考证,商朝实际使用过的都城共有七处:亳、嚣(隞都)、相、邢、庇、奄和殷(殷墟)。
如此频繁的迁都必然给百姓生活和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商朝不断迁都?是内部权力斗争?游牧民族特性?还是军事战略需要?现代考古发现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水井研究揭示,这个困扰古今学者的难题,答案可能出人意料地简单。 考古工作者在商朝中前期的遗址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深水井。以洛阳偃师商城遗址(距今3600-3400年)为例,这里至少发掘出五口水井,普遍深达5-6米,最深的超过6米。郑州二里岗遗址的水井更是深达7.8米以上,郑州商城遗址的水井也多在6米以上。碳14测年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509-前1465年。 为什么商朝早期会出现这么多深井?答案直指气候问题。当时中原地区气候炎热干旱,人们不得不深挖水井获取水源。史书记载商汤时期曾遭遇连续七年大旱,宰相伊尹曾教导民众凿井灌溉。这些考古发现恰好印证了古籍记载。现代气候学研究也证实,夏商时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1972年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表明,距今5000-3000年间,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出约2℃。当时河南地区甚至有大象栖息,这一现象也佐证了当时气候的温暖程度。 殷墟出土文物和甲骨文记载显示,商朝以五谷为主食,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持续高温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这可能是商族从亳地迁往嚣地(今郑州商城)的重要原因。从两地水井深度对比来看,嚣地的干旱程度确实比亳地要轻一些。 商朝中期迁都频率明显加快。从郑州商城废弃(约前1465年)到盘庚迁殷(前1300年)的165年间,商朝迁都达五次之多。这一时期迁都的原因,很可能与气候由干旱转为多雨有关。郑州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商城西北20公里)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该地区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降水丰沛。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的考古发现更具说服力。这里商代中期水井深度仅3.7米,远浅于殷墟二期的6.02米。遗址中还出土了喜湿热的圣水牛和麋鹿骨骼。殷墟早期遗址同样发现了大量适应湿热环境的动物遗骸,如肿面猪、圣水牛等,这些都表明当时气候转向多雨湿润。 这种气候变化给商朝带来新的挑战。安阳南部地区开始频发水患,迫使商族不得不再次迁都,向地势更高的地方转移。盘庚最终选择将都城迁往殷地(安阳),正是因为原都城奄地水患严重,而北方地区相对干燥且地势较高。到了商朝后期,气候再次发生剧变,重新变得干旱少雨。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求雨卜辞,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干旱的忧虑。殷墟二期水井深度骤增至10米以上,个别甚至深达16-17米,这清楚印证了气候的干旱化趋势。 持续的气候异常导致商朝农业连年歉收,国力日渐衰微。当干旱发展到无法通过迁都来缓解时,商王朝最终在多重危机中走向末路,被新兴的周王朝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