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刘伯温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常与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尤其是他留下的《烧饼歌》,至今仍被许多民间收藏者视为珍宝。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智谋超群的军师,最终却未能安享晚年。那么,为何这位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的开国功臣,会落得如此下场?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史书记载为病逝,表面上是自然死亡。但细究史料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时胡惟庸带着御医来为刘伯温诊治,服药后病情反而急转直下。这一蹊跷的变故,让后世史家普遍怀疑胡惟庸就是谋害刘伯温的凶手。更值得玩味的是,胡惟庸此行正是奉朱元璋之命前来探望。
这就引出一个关键疑问:朱元璋是否借刀杀人?要知道刘伯温对明朝的建立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他的运筹帷幄,朱元璋很难成就帝业。有人或许会说,朱元璋登基后诛杀功臣是常态。但刘伯温与其他开国元勋截然不同,他既不贪恋权位,又毫无兵权在握。
确实,刘伯温的为人处世堪称典范。朱元璋常将他比作汉朝的张良,但论功行赏时,李善长获封公爵,刘伯温却只得伯爵。即便如此,刘伯温始终安之若素。这样一位既忠心又无野心的文臣,按理说对皇权毫无威胁。
事实也证明,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确实对刘伯温礼遇有加,经常就朝政大事征询他的意见。但到了晚年,朱元璋对这个低调的谋士却日渐疏远。这种转变与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密不可分。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打天下时全凭一腔热血。而刘伯温自幼熟读兵书,智谋过人,这对创业时期的朱元璋来说是难得的助力。但登基称帝后,朱元璋的心态变化,开始自视甚高。每当与刘伯温议政时,他提出的见解常被刘伯温否定,而深思之下又不得不承认刘伯温的建议更为高明。
长此以往,朱元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这位谋士的才智差距。这种认知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这种心理恰恰为君臣关系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