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在应天皇宫去世,享年71岁。关于这位开国皇帝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就像中国古话说的盖棺定论。有人认为他称帝后大肆诛杀功臣,导致京城血流成河,算不上好皇帝;但也有人称赞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赤贫如洗的农民逆袭成为九五之尊的明君。
朱元璋之所以揭竿而起,根源在于元末民不聊生的黑暗统治。当时官吏贪腐成风,百姓苦不堪言。登基后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大明律》中制定了严苛的反贪法令——贪污六十两白银就要被斩首示众。更特别的是,他赋予百姓直接举报贪官的权利,在亲笔所著的《大诰》中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将贪官绑送京城,任何阻拦者都将被处死。从这些举措来看,他确实是为民着想的君主。
要判断朱元璋是否称得上好皇帝,不妨看看他临终前留下的遗诏。这份诏书朴实无华,却处处体现着为民着想的用心。诏书大意是:朕在位三十一年,日夜操劳只为百姓福祉。虽然出身寒微学识有限,但始终秉持惩恶扬善的原则。如今顺应自然规律离世,不必过分哀伤。皇太孙朱允炆仁厚贤明,应当继承大统。文武百官要齐心辅佐,让百姓安居乐业。丧事从简,陵墓保持原貌,民间悼念三日即可,不得耽误婚嫁等日常事务。各地藩王留守封国,不必进京奔丧。
这份遗诏透露出几个关键信息:首先,朱元璋毫不避讳自己卑微的出身;其次,要求身后事一切从简,特意强调丧仪不得扰民;最重要的是,他预见到藩王进京可能引发动荡,因此提前防范。通过这些细节,这位布衣天子的为政之道和爱民之心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