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扎陵湖畔的寒风呼啸了2200年,直到一块刻着37个秦篆的石壁被考古人员发现。国家文物局近日正式认定,这处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的遗迹确为秦代遗存,其上清晰记载着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士"采药昆仑"的史实。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史料空白,更揭示了千古一帝鲜为人知的西部求仙行动。
引子:石刻现世引发的史学地震
202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在《光明日报》首次披露这一发现时,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争议焦点集中在石刻中"廿六年"(前221)与秦始皇称帝时间的矛盾,以及冬季高原采药的合理性。经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学科专家两次实地勘察,最终确认石刻采用秦代平口工具凿刻,刻痕内风化形成的次生矿物证明其历经两千余年沧桑。
这块我国现存海拔最高、唯一在原址保存的秦代刻石,记载着五大夫翳于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率方士抵达扎陵湖,继续前行一百五十里赴昆仑采药的经过。与《史记》记载的徐福东渡事件形成东西呼应,揭示出秦始皇更为系统的求仙布局。
权力巅峰者的长生焦虑
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的"去疾""去死"等人名,折射出秦人对长生的集体渴望。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将这种渴望转化为国家行为。石刻中"五大夫"爵位的出现值得玩味,这个第九级军功爵通常授予战场将领,却在此出现在采药队伍中,暗示着此次行动的战略级地位。
《史记》记载秦始皇五次巡游均带有"封禅-求仙"双重目的。前219年派徐福出海,前215年使卢生入海,前212年建阿房宫以"候神人",直到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途中去世。新发现的石刻证实,在东方求仙的同时,西部昆仑的探索同样在进行。这种全方位布局,体现着权力巅峰者对生命极限的焦虑。
昆仑神话:秦汉时期的"世界之巅"
石刻发现地扎陵湖所在的黄河源区,正是古代认定的昆仑所在。《山海经》记载昆仑虚为"帝之下都",屈原《离骚》有"登昆仑兮食玉英"的咏叹。汉代以前普遍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使这个地理概念兼具神话色彩。
与东方蓬莱仙岛体系不同,昆仑在西部神话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西王母传说、穆天子西巡等故事均与之相关。石刻将具体地理坐标与神话意象结合,为理解秦汉时期的空间认知提供了实物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时期曾在青海湖附近建西海郡并祭祀西王母,但专家通过工具痕迹和文字风格排除了新莽时期伪造的可能性。
石刻补史:被遗忘的西部求药行动
石刻记载的"卅七年"(前210)正值秦始皇生命最后一年,此时蒙恬已"却匈奴七百余里",为西部通道扫清障碍。五大夫翳率队行进二百五十里的记录,填补了秦帝国西部经略的细节。与徐福船队需要"振男女三千人"不同,这支队伍规模更小但专业性更强,由方士与军官共同组成。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指出,石刻中"翳"此人名值得关注。在秦代语境中,"翳"有遮蔽、隐秘之意,可能暗示此次行动的机密性质。而"方士"群体的参与,则延续了战国以来燕齐方士文化对秦宫廷的影响。这种军事与方术的结合,展现出秦帝国资源调度的独特方式。
长生执念背后的历史镜鉴
尕日塘刻石的发现,改写了我们对于秦汉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知。秦始皇的"东西并进"求仙策略,客观上拓展了帝国的地理视野。汉武帝时期延续的昆仑祭祀传统,张骞通西域前的西部探索,都能在此找到历史先声。
当现代游客站在海拔4610米的刻石前,触摸那些被高原风雪磨蚀的笔划时,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对永恒的追求如何驱动着人类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这块沉默两千年的石头,最终讲述的不仅是帝王的执念,更是整个文明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