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8月,年迈的英国公张辅冒死向明英宗朱祁镇呈上奏疏,建议放弃原定的宣化路线,改从易守难攻的紫荆关返回京城。没想到这份忠言竟触怒了年轻气盛的皇帝。朱祁镇当场拍案怒斥:你一个武将竟敢妄议军机,莫非想学邝堃、王佐在中军帐前长跪?说罢便将这位四朝元老赶出大帐。如此对待功勋老将,就连普通士兵都看得出皇帝是在刻意打压。更讽刺的是,数日后朱祁镇果然在土木堡陷入瓦剌大军的重重包围。危急关头,白发苍苍的张辅仍奋不顾身护驾,最终在混战中身中数十刀壮烈殉国。这位智勇双全的老将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朱祁镇又为何执意拒绝他的正确建议?
【南征北战的将门虎子】 张辅出身将门,其父张玉是朱棣靖难之役时的头号大将。1399年燕王起兵时,年轻的张辅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在东昌之战中,张玉为救朱棣而战死沙场,张辅便继承了父亲的军职。在随后的灵璧、夹河等关键战役中,他屡建奇功,被晋封信安伯。有趣的是,虽然朱棣登基后追封张玉为世袭罔替的荣国公,却故意没让张辅直接继承爵位。这其实是朱棣的驭人之术——他欣赏张辅的才能,又担心其重蹈李景隆等勋贵子弟的覆辙,故而有意磨砺。 在军营中,张辅的军事天赋逐渐显现。他与名将朱能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其举荐。不过由于朱棣当时皇位未稳,加上张辅的妹妹嫁入皇室成为王妃,为避嫌并未立即重用。这一等就是五年,直到安南事变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 【一战成名的安南统帅】 1404年,安南陈朝王孙陈天平千里迢迢到南京告御状,揭发权臣黎季犛弑君篡位。朱棣派黄中率五千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复位,不料在安南密林中遭遇伏击,明军大败,陈天平和副将薛岩双双殒命。更可气的是,得胜后的黎季犛竟敢趁势侵占大明疆土。当时正筹备北伐的朱棣闻讯震怒,决定彻底解决这个南方隐患。 朱棣调集八十万大军,名义上由朱能挂帅、张辅为副,打着护送陈氏后裔的旗号出征。但明眼人都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是吞并安南。不料大军刚入境,主帅朱能就病逝军中。关键时刻,张辅临危受命接管部队。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用声东击西之计大破敌军,最终将黎季犛父子等数百王公贵族尽数生擒。此战让张辅一战成名,朱棣龙颜大悦,加封其为英国公,授右柱国衔。此后他又三平安南叛乱,让这片脱离中原四百年的土地重归大明版图。 【四朝倚重的国之柱石】 1422年随朱棣北伐时,张辅已是明军首席将领。每次军议,朱棣必先征求他的意见。有次追击蒙古阿鲁台部时,张辅连战连捷,若非朱棣突然下令撤军,战果还会更大。朱棣去世后,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对张辅更为倚重,加封太师衔,让他与杨士奇共同辅政。仁宗曾赞叹他是最知礼的武将,特许他与其他文官一样穿素服参与朝会——这在重文轻武的明代实属殊荣。 宣德年间,张辅又辅佐年轻的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当朱高煦暗中拉拢他时,他不仅严词拒绝,还立即向皇帝告发。这份忠诚让他深得宣宗信任,成为朝中少数能参与机要的武臣。 【悲剧收场的末路忠臣】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朱祁镇继位,朝局开始恶化。这个宠信宦官王振的年轻皇帝,与张辅等老臣渐行渐远。待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等辅政大臣相继离世后,独揽大权的朱祁镇更加刚愎自用。年过七旬的张辅为求自保,多数时候选择沉默。 1449年,为树立威信,朱祁镇执意亲征瓦剌。他带着包括张辅在内的百余官员出征,实则是想借机震慑群臣。但这场远征很快沦为闹剧——不懂军事的王振胡乱指挥,五十万大军像无头苍蝇般在边境游荡,粮草不济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张辅虽心急如焚,却只能通过邝堃等人委婉劝谏,结果反使二人被罚跪帐前。当瓦剌佯装败退时,朱祁镇不顾郭敬等人的劝阻继续深入。后来王振突然改主意要走宣化,张辅再也忍不住上疏直言紫荆关更安全。这番忠谏却换来朱祁镇扰乱军心的斥责。最终在土木堡,拒绝采纳正确建议的朱祁镇尝到了苦果,而一生忠勇的张辅也为这个昏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