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结局,对于道光帝来说出乎意料,但是道光帝并不是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道光帝并没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实际上,近代华夏人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是存在一个过程的:比如在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也不得不承认洋人的科技是强于中国的。所以清廷有了洋务运动。但是清廷的观念是:洋人也就火器厉害,其余的都不如中国。直到甲午战争以后,清朝这才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过此时的清朝也没了翻盘的时间窗口。
那么,清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的?
这一切,其实说来话长。
1、17世纪的分野
我不止在一篇文章里论证过一个理论,那就是在17世纪的40年代的时候,中西方的差距多少就已经产生了——在1640年的时候,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考虑推翻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而这一时期,中国也处于变革——就在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四年以后,李自成的大军也推翻了明朝。之后也就一个多月的光景,清兵入关。英国和中国都开始了“变天”。
在清朝追击南明势力期间,英国也处于帝制和共和不断较量。当1680年代,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定君主立宪制度以后,清朝也在这一时期,消灭了最后一支明朝名义的抗清力量——明郑。
而此时,中英两国也开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清朝依旧维持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以说,路线不同,最终导致一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发展有了天壤之别。不过,这道不能说这时候中西方差距就大——因为事实上,当时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不论是欧陆的法国还是沙俄,其实综合实力并不强于清朝。而且,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诞生。
所以很难想象,这时期中西方会有什么明显的差距。
2、工业革命
清朝在乾隆帝在位中后期的时候,欧洲发生了很多变化:先是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在这期间,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在清朝乾隆帝在位时期。
而清朝的版图达到巅峰,大差不差也是在乾隆时期:乾隆初年,清兵消灭准噶尔部,清朝的版图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并且,清兵还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打败了前来进犯的廓尔喀军队。所以那个时候,乾隆帝也实在找不出理由觉得英法比清朝强大——其实乾隆帝和法国王室有很密切的来往。当乾隆帝得知法国君主被老百姓推翻还处决的消息以后,乾隆帝首先得感觉就是:这洋人就是野蛮没有教化。如果换做中国,儒家文明断乎不会允许百姓公开处决君主的事情。
当然,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下的英法,确实已经超过了农耕经济为主的清朝。但是,清朝庞大的体量,在经济方面也是超越英法的。
3、最后的荣光
清朝道光帝在位期间,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鸦片战争。但其实,在这之前,清朝在军事方面,也依旧有过出色的表现:比如当时中亚的一些封建主支持张格尔在新疆搞事情。道光帝于是出兵镇压张格尔叛乱,清兵出现在中亚草原,对中亚甚至西亚的封建主实行震慑,张格尔也被俘虏之后押送到北京处决。
所以说,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不是因为鸦片战争,道光帝的口碑不会太差。
所以,当英国人挑起鸦片战争的时候,道光帝还真不觉得清朝比起英国有哪些不足。至于说鸦片战争的溃败,道光帝更觉得只是很普通的军事失败——毕竟,胜败是兵家常事。
实际上,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对于鸦片战争的底气也是不足:一方面是经费能否支持的起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英国万一陷入战争泥潭怎么办?鸦片战争后期,其实英国人也深感战争开销过大。
当然,相对来说,清朝方面先感觉受不了了。于是,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
终究,战争也是财力的消耗。
4、结语
所以,中西方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这个问题很庞大。
如果说路线分野的话,从明清易代就开始了。
但从生产力视角来看,中西方的差距是从乾隆皇帝在位/工业革命前后的事情。
当然如果单看科技的话,可能这就是比较远的问题了——因为不管怎么说,明朝那会儿,西洋人的火器确实强于明朝。西洋人的数学等学术,也强于明朝。
所以,中西方差距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注定是充满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