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版解读高晓松的明朝三无论】
在《晓说》节目里,高晓松用三无形容明朝: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这个说法引起不少争议,我们不妨拆开看看他的理由。
关于无名君的说法,高晓松主要批评明朝皇帝个性鲜明但问题不少。开国的朱元璋以严酷治国著称,嘉靖帝沉迷道教几十年不上朝,正德皇帝整天想着玩乐打仗。在他看来,这些皇帝要么太暴力,要么太懒散,要么太荒唐,都算不上明君。(不过按这个标准,历史上可能真没几个皇帝能达标——汉高祖刘邦有过背弃承诺的黑历史,唐太宗李世民踩着兄弟鲜血上位,就连以仁厚著称的宋仁宗也常被说优柔寡断。)
说到无名将,高晓松指出明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明朝打仗常常是文官挂帅,比如抗清的袁崇焕是进士出身,镇压农民军的洪承畴、卢象升也都是读书人。他认为这种文官掌兵的制度压制了武将的发挥空间。(但这里有个逻辑漏洞: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文官统兵制度,按这个标准清朝不也成了无名将的朝代?)
至于无名士,高晓松觉得明朝缺少像李白、苏轼那样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认为能称得上名士的,必须得有流传千古的代表作。(这个定义其实值得商榷——在文化史上留下重要足迹的学者文人,难道不都算名士吗?)
仔细分析会发现,高晓松对明朝的负面评价可能源于个人立场。他特别提到明朝的廷杖制度,认为当众打文官屁股是对知识分子的羞辱,所以觉得明朝不值得推崇。简单说,他觉得明朝不尊重文人,所以把整个朝代贬得一无是处。
但明朝真的这么不堪吗?让我们重新审视:
判断是不是明君,关键要看心里有没有老百姓。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手段狠辣,但他惩治贪官毫不手软,在位31年查处了15万人。更难得的是,他建立了让百姓监督官员的制度——老百姓发现贪官可以直接扭送,还能去南京敲鸣冤鼓告御状。他还创办了免费的养老院、医院和公墓,甚至在南京试点过保障房。这样的皇帝,能说不是明君吗?
说无名将更站不住脚。没有名将怎么打天下?明朝各个时期都有杰出将领:开国有徐达、常遇春;中期有抗倭英雄戚继光;末年还有死守山海关的袁崇焕。这些名字哪个不是响当当?
文化方面,明朝出了个全能型天才王阳明,被后人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代学者王士祯说他是明朝第一流人物。单是王阳明一人,就足以反驳无名士的说法了。
(补充细节:朱元璋时期,老百姓只要发现官员在收税、派差时作弊,不仅可以举报,还能直接把贪官捆了送官。要是上级官员不受理,同样要受重罚。这种民告官的制度设计,在古代社会堪称革命性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