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奇怪风潮,其中就有人声称李建成的才能不在唐太宗之下。然而,无论是当时的历史记载,还是后世研究者的客观评价,都清楚地表明李建成确实远不如其弟秦王李世民。更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的某些失误反而间接帮助了秦王势力的扩张。比如,正是由于李建成的无能,使得原本不在秦王势力范围内的凉州地区最终落入了秦王阵营。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事情要从大业十三年(617年)说起。当时,李轨联合同郡的关谨、梁硕、李贇、安修仁等人起兵反隋,迅速控制了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地区。到了武德元年(618年),刚刚登基的唐高祖李渊为笼络地方势力,封李轨为凉王。然而李轨野心膨胀,竟然在凉州自立为大凉皇帝。这种公然挑战中央权威的行为自然激怒了李渊,他立即开始筹划如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当时,安兴贵(李轨重臣安修仁的兄长)正好在长安。他主动向李渊请缨,表示愿意前往凉州劝降李轨。他向李渊保证,如果劝降不成,他也有办法除掉李轨,让凉州归顺大唐。经过慎重考虑,李渊同意了安兴贵的计划。果然,武德二年(619年),安兴贵在劝降失败后,果断发动兵变擒获李轨,并将其押送长安,凉州就此纳入唐朝版图。
在收复凉州后,李渊立即做了两项重要安排:首先,他封安兴贵为上柱国、右武侯大将军、凉国公,命其继续镇守凉州;其次,他命令太子李建成进驻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负责统领安兴贵(据史料记载》:时凉州人安兴贵杀贼帅李轨,以众来降,令建成往原州应接之)。从此,安兴贵正式成为李建成的部下。
按照常理,安兴贵作为李建成的直属部下,理应属于太子阵营。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与李建成共事一段时间后,安兴贵却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决定——他将自己的儿子安元寿(有史料记载是其独子)送到秦王府,担任右库直一职。安元寿后来成为秦王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不仅参与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还在渭水退敌中立下大功。后世许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安兴贵此举实际上是在向秦王示好,标志着其政治立场已经转向秦王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