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将北伐视为毕生的理想与追求,他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后主刘禅对北伐的态度则更多停留在口头上,他既无父亲的雄才大略,也缺乏相父的坚定意志,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北伐这个政治口号;至于蜀汉朝中的其他大臣,北伐不过是他们日常政务中的一项工作内容,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大多都将其视为例行公事。
然而在蜀汉阵营中,魏延对北伐却怀抱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不仅将北伐视为使命,更将其当作人生的乐趣。一个如此热爱北伐、对蜀汉忠心耿耿,仅仅在具体战略上与诸葛亮存在分歧的将领,怎么可能突然背叛蜀汉投奔敌国呢?既然魏延并未真正叛变,那他又为何会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要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我们必须从魏延的为人说起。真实历史上的魏延与《三国演义》中那个脑后生反骨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早年就追随刘备,是刘备的贴身亲兵出身,对主公始终忠心不贰。特别是在汉中之战后,魏延奉命镇守汉中要地长达八年之久,像一道铜墙铁壁般牢牢扼守着蜀汉的北大门。这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不仅武艺超群,更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
但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极其糟糕。在蜀汉朝廷中,其他大臣若是人缘不好,顶多也就是独来独往,做个孤臣。可魏延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他与几乎所有同僚都势同水火。更可怕的是,这位脾气火爆的将军甚至会拔刀相向,曾经就差点砍伤同僚。而那个被他持刀威胁的对象,正是日后置他于死地的杨仪。
由于性格刚愎自用、目中无人,魏延在蜀汉高层几乎没有任何朋友。相反,不少大臣都与他结下了深仇大恨,其中杨仪更是对他恨之入骨,一直伺机报复。这种孤僻的性格对一位将军来说可谓利弊参半:弊端自然是难以与同僚协作,影响军事指挥;但好处则是让主君不必担心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不过要驾驭魏延这样的将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上级镇得住他。这一点在刘备和诸葛亮在世时都不成问题,但到了诸葛亮去世后,情况就完全失控了。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病逝。临终前,他精心制定了蜀军的撤退方案。对于这个安排,蜀汉高层基本都表示赞同,唯独魏延坚决反对。他认为北伐大业不能因诸葛亮的离世而中断,自己完全有能力继续领导北伐。除了战略理念的分歧外,魏延反对撤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对诸葛亮临终前的人事安排极为不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魏延需要率领本部人马为全军殿后,这让心高气傲的魏延觉得是种侮辱——他这样的名将岂能给其他人断后?
愤怒的魏延找到费祎,要求联名更改诸葛亮的命令,继续北伐。费祎表面应允,但一离开魏延大营就立即执行了原定的撤退计划。被激怒的魏延随即做出了一系列过激行为:他抢先率军南归,沿途烧毁栈道,并在斜谷南口拦截撤退的蜀军,强令他们返回前线。此时的魏延确实没有谋反之意,他一心只想继续北伐。但从法律角度看,他不遵军令、攻击友军的行为已构成谋反罪。
蜀军高层立即联名上奏刘禅,指控魏延谋反。成都的蒋琬、董允等重臣也认定魏延造反。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魏延百口莫辩。当蜀军主力在杨仪指挥下回师讨伐时,魏延的部队很快土崩瓦解。这位孤军奋战的将军只能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途中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杀害,并遭灭三族。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仅仅数月后,处死魏延的杨仪就因罪被刘禅流放,最终在绝望中自尽。这段历史公案告诉我们: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并未真正谋反,他只是执意要继续北伐;既然没有叛变,自然也不可能投奔曹魏。但他擅自攻击友军的行为确实构成了谋反罪,这最终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