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叫小张的船工,从一个码头上扛麻袋的穷小子,硬是凭自己的诚信和努力,摇身一变成了镇江赫赫有名的大商人。
更绝的是,他这一生最关键的转折点,居然是因为肚子疼下船方便时,在岸边偶然发现了一包金银,正是这个发现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人生道路。
那么,一个小小的选择,为何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船工命难翻身
小张的故事得从他16岁说起。那时候他父亲刚去世不久,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热饭都难保证。
镇江这地方靠着长江,水运发达,船来船往,码头上总有活干。
小张没啥文化,力气倒是不小,于是就去码头当了搬运工,每天起早贪黑,背着麻袋上上下下,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干了一阵子后,小张看到船上的伙计虽然辛苦,但比在岸上搬运要强些,至少不用一直弯腰驼背。
他央求一位老船工带他上船学艺,就这样成了船上的杂役。刚开始的日子更苦,不仅要干活还要伺候老船工,稍有不顺就挨骂挨打。
小张硬是咬牙挺了过来,从扫甲板到拉纤,从掌舵到识水文,样样都学得踏踏实实。
十几年的船工生涯让小张练就了一身本领,但也仅仅是混口饭吃。那时候的船工地位低下,风里来雨里去,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船上都是大老爷们,常年在外,吃饭就是咸菜配馒头,有时运气好能打两条鱼加个荤。
晚上就睡在船舱里,一群人挤一起,又闷又臭。小张这一辈子,似乎就注定要在船上度过了。
他那时候也会想,这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码头上的大爷们总说,咱们这种命,认了吧,翻不了身的。
小张虽然心里不服,但看看周围的老船工,干了一辈子不还是穷困潦倒,确实看不到希望。
就这样,小张在黄浊的长江水上漂了十来年,从毛头小伙变成了沧桑老船工。
闹肚子下船,偶遇人生转机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小张所在的货船刚从南京运了一批丝绸布匹到镇江。卸完货后,船老大允许大家休息半天。
小张吃了早饭后,突然肚子一阵绞痛,估计是昨晚吃坏了肚子。船上没有方便的地方,他只好急匆匆地跑到岸边的一片芦苇丛中解决问题。
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刻,小张无意中发现芦苇丛旁的石头下面藏着一个包裹。解决完生理问题后,出于好奇,他拿起来看了看,发现这包裹沉甸甸的。
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满满一包金银首饰和银元!按当时的价值,这些财物足够普通人家过上好几年的日子。
小张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后是心跳加速。拿还是不拿?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只闪过一瞬。
小张的父亲虽然穷,但从小就教导他做人要正直诚实。
他想,这么贵重的东西,失主一定着急得不行。把包裹重新包好后,小张坐在岸边等待,心想失主可能会回来寻找。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跑过来,左顾右盼,一副焦急万分的样子。
小张试探着问他是不是丢了东西,那人连连点头,描述了包裹的样子和里面的物品。确认无误后,小张把包裹交给了他。
那人拿到包裹,激动得差点跪下来感谢小张。
原来他是镇江城里李员外商号的管事,这包金银是要送去苏州交易的货款,如果丢了,不仅他这份工作保不住,可能还要坐牢。
为了表示感谢,那人非要拿出一些银两酬谢小张,被小张婉拒了。
小张只说:"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能要。再说了,这么多钱丢了,你们老板肯定急得不行,赶紧拿回去吧。"
那人见小张如此正直,留下自己的名字和李员外商号的地址,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他,然后匆匆离去。
小张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当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继续回船上干活去了。
一个老实人的商号初体验
小张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一周后,李员外商号的人找到了码头,点名要见小张。
原来,那个管事把拾金不昧的事情告诉了李员外,李员外很欣赏小张的品德,想请他到商号里做事。
一开始,小张有些犹豫。他对商号里的事情一窍不通,怕自己干不好。
但李员外说:"商场上最缺的就是诚实守信的人,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学。"在船老大的鼓励下,小张决定尝试一下新的生活。
刚进商号时,小张负责打扫、搬运等杂活,和在船上没什么两样。但他做事认真,不偷懒,很快得到了管事们的认可。
李员外发现小张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心算能力很强,就让他试着学习记账。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小张只用了三个月就学会了基本的账目记录,还能发现账本上的一些小错误。
李员外渐渐给小张更多的信任和责任。从记录小账,到管理一个店铺的账目,再到负责与客户的小额交易。
小张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没有辜负李员外的期望。他不仅学会了商业上的各种技巧,还坚持着自己的诚信原则,从不在账目上做手脚,也不收客户的好处。
几年下来,小张从一个不懂商业的船工,变成了商号里的重要人物。他不仅精通账目管理,还学会了识别货物质量、判断市场行情、处理商业纠纷等各种技能。
李员外常说:"小张啊,你这人有福气,不是因为你拾金不昧,而是因为你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原则。"
拙记商号:诚信经营的活招牌
李员外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在临终前,他把小张叫到床前,说:
"我这一辈子看人很准,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没有儿子,这商号以后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诚信经营的原则,让李记的招牌越擦越亮。"
李员外过世后,小张按照遗嘱接手了商号。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继续使用"李记"的招牌,而是改名为"拙记"。
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小张说:"李老爷的恩情我不会忘,但我不能占他的名头。'拙'字代表我做人做事的态度——笨是笨了点,但踏实。"
接手商号后,小张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
他依然亲力亲为,每天早早到店,检查账目,了解行情,指导伙计们工作。他特别重视商号的信誉,宁可少赚钱,也不做假货、缺斤少两的事情。
随着时间推移,"拙记"的名声在镇江越来越响亮。
商人们都知道,在拙记买东西可能不是最便宜的,但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小张也开始拓展业务,从镇江到扬州、淮安、苏州,"拙记"的分号遍布江南水乡。
小张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经常帮助那些有志改变命运的穷人。
他特意从码头上招收了几个勤快的年轻人到商号做事,给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就像当年李员外对他那样。这些年轻人后来也都成了商号的骨干。
商号的生意越做越大,小张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他不穿绫罗绸缎,不住豪华宅院,依然住在商号后面的小院子里,每天过着规律简朴的生活。当地人都说,小张虽然富了,但没有忘本,还是那个诚实本分的人。
功成身退
到了60岁那年,小张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要关闭镇江的总号,把生意交给他一手培养的徒弟们,自己退休到扬州去种菜。
很多人不理解,“拙记商号”正是鼎盛时期,为什么要放弃?
小张笑着说:"我这辈子经历了太多起落,从穷船工到大商人,已经知足了。人老了,该歇歇了,不能总是被银子牵着鼻子走。"
在交接仪式上,小张对他的徒弟们说了一番话,被后人称为"拙记商训":"做人做事,起心无邪,行事有度,江湖自宽。记住,诚信二字,是立足之本,丢了它,就等于丢了性命。"
退休后的小张搬到扬州的一处小院子里,每天侍弄花草,种些时令蔬菜,偶尔接待来访的老友和徒弟。
虽然他手中有大把财富,但生活方式却近乎简朴,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有人问他后悔吗?小张摇摇头:"我这一生,从没想过要当什么大富大贵的人。能靠自己的双手和诚实劳动过上好日子,就很满足了。现在能安安稳稳地种菜看花,不也挺好?"
在扬州的日子里,小张经常资助贫困的学童和老人,但都是匿名进行,从不张扬。当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神秘的恩人,却不知道就是那个退休的商人小张。
小张活到了八十多岁,在一个春日的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侍弄他的菜园,然后安详地坐在躺椅上,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按照他的遗嘱,葬礼从简,只用一块普通的墓碑,上面刻着"拙者张某之墓",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
但是,在他去世后的很多年里,镇江、扬州等地的商人们每逢开业或重大交易,都会祭拜一下"张拙翁",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做一个诚信的生意人。
小张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直路虽然慢,但却最稳。
他从一个穷苦船工变成了响当当的大商人,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诚信和踏实。这个清朝的老实人,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德"字有多重要。
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一夜暴富,其实最可靠的财富,还是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资料来源:《镇江商帮实录》、《清代江南商业文化研究》、《拙记商号账本残卷》、《清代扬州工商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