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足智多谋的军师人物,其中尤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最为后世称道。刘伯温的智慧与谋略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互动故事。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因大肆诛杀开国功臣而背负骂名,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铁血帝王举起屠刀之前,他的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阴鸷与警觉。而在众多臣子之中,唯有刘伯温能够洞若观火地看穿这位帝王内心最隐秘的想法。
公元1359年,时值元朝至正十九年,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再三恳请下加入其幕府。入幕之初,刘伯温便以一篇洋洋洒洒的时务十八策上呈朱元璋,这份极具战略眼光的治国方略让朱元璋如获至宝。很快,刘伯温就被擢升为首席谋士,他运筹帷幄,为朱元璋精心设计了一套双线作战的战略布局。在他的谋划下,朱元璋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在短短数年间就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新朝初立之际,朝堂上势力最大的当属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深谙权术之道的朱元璋对权臣独大的局面心存忌惮,为维持朝局平衡,他刻意扶植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与之抗衡。然而随着淮西集团诸多将领相继被朱元璋诛杀,这位多疑的帝王又将猜忌的目光投向了日渐壮大的浙东集团,而作为领袖的刘伯温自然首当其冲。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法、兵法韬略,堪称一代奇才。在辅佐朱元璋期间,他屡献奇谋,助其平定天下。朱元璋曾盛赞其为吾之子房,民间更是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谈。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才智超群、德高望重的谋士,却让朱元璋寝食难安。在朱元璋看来,若不除掉这个能看透自己心思的智者,朱明王朝的江山恐怕难以稳固。
随着猜忌之心的日益加深,加上权臣胡惟庸的不断挑拨,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要除掉刘伯温。一日早朝,朱元璋特意提前到殿,准备当众责难刘伯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向来守时的刘伯温却迟迟未至。当刘伯温姗姗来迟时,朱元璋立即厉声质问其迟到的缘由。刘伯温不慌不忙地答道,是因为在书写奏章时被一个字难住了,故而耽搁了时辰。
这番话引起了朱元璋极大的兴趣:以刘伯温的才学,竟还有不会写的字?于是他好奇地追问是哪个字。刘伯温谦逊地说:不过是个'赦'字罢了。朱元璋闻言心中一动,这个字虽不常用,但他还是能写的。当即命人取来纸笔,挥毫写下一个工整的赦字,并让侍从递给刘伯温观看。谁知刘伯温一见此字,立即伏地叩首,恭敬地说道:臣谢陛下赦免之恩。这个机智的应对,既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又巧妙地提醒了朱元璋应当宽厚待臣的道理。
上一篇:他想建中国首个熊猫徽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