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两个关键点:
第一,张良、陈平、韩信这三位重要谋士和将领分别是在什么时期投奔刘邦的。
第二,在韩信尚未追随刘邦期间,刘邦与项羽之间发生过哪些战役,张良和陈平在这些战役中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让我们逐一分析:
一、关于三位谋士投奔刘邦的时间线:
(1)先来看张良的归附过程
在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此时,足智多谋的张良向项梁献策,建议同时拥立韩国王室后裔为韩王,以此扩大反秦联盟的势力。他亲自推荐了韩国公子韩成,项梁采纳了这个建议,封韩成为韩王,并拨给张良千余士兵,命其收复韩国故土。然而战事进展并不顺利,张良屡屡受挫。
就在张良为收复失地而苦恼时,机缘巧合下与刘邦相遇。张良审时度势,立即率部投效刘邦。在刘邦军队的协助下,他们成功攻占韩国十余座城池,使韩成真正成为实权在握的韩王。为表谢意,韩成特派张良护送刘邦西进入关。就这样,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张良完成了与刘邦的首次合作,开启了他辅佐刘邦的传奇历程。
(2)再来看陈平的投奔经过
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是位极具谋略的智者。秦末乱世初起时,他首先投效魏王咎,但很快发现其难成大事,便悄然离去。两年后,当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胜后途经陈平家乡时,这位怀才不遇的谋士选择加入项羽阵营,并随军入关。
项羽灭秦分封诸侯后不久,刘邦便从汉中杀出,迅速平定关中三秦诸侯。当刘邦东出函谷关时,殷王司马卬见汉军势大,立即叛楚归汉。项羽闻讯震怒,派陈平率军平叛。陈平不负所托,很快击败司马卬迫使其重新归楚。然而不久后刘邦再次击败司马卬,殷国覆灭,司马卬只得再投刘邦。
司马卬的反复无常令项羽迁怒于陈平,欲杀之泄愤。机敏的陈平察觉危险,当机立断将官印和赏金留在府邸,连夜渡河投奔刘邦。这段惊险的逃亡经历,展现了陈平过人的危机处理能力。
(3)最后看韩信的归附
韩信早年在项羽麾下郁郁不得志,虽多次献策却始终未获重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心灰意冷的韩信在汉元年(前206年)转投刘邦阵营。起初刘邦也未重视这位军事奇才,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改变了韩信的命运。
综上所述,三人投奔的时间顺序为:
张良:前207年刘邦入关前
韩信: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
陈平:前205年刘邦出关后
因此在韩信未归附时,刘邦身边仅有张良一位重要谋士。
二、韩信未追随时刘邦与项羽的战事
经考证,这一时期双方仅有一次正式交锋。
(1)战事始末
刘邦入主关中后,有谋士进言:关中富庶,且大王先入咸阳,理应为关中王。然闻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显见此非大王所有。宜速派兵封锁函谷关,阻诸侯入关。刘邦采纳此议,立即派重兵把守关隘。
当项羽率诸侯联军抵达函谷关时,发现关门紧闭,方知刘邦已先入关。面对刘邦的阻挠,项羽勃然大怒,亲率精锐强攻,一日内便破关而入。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函谷关之战,也是韩信投汉前刘项唯一一次正面冲突。
(2)张良在此战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张良对此战完全不知情。证据在于:
项羽破关后,刘邦部将曹无伤密告项羽刘邦欲王关中,范增也力主除刘。项羽决意次日进攻。危急关头,曾受张良救命之恩的项伯夜访汉营报信。
张良得知后立即禀报刘邦。惊慌失措的刘邦连问对策,张良反问道:此计何人出?刘邦支吾以对。张良追问:大王自度能敌项羽否?刘邦坦言不能。这段对话清楚表明,若张良事先知情,以其对双方实力的准确判断,必会劝阻刘邦的冒进行为,也就不会引发这场实力悬殊的败仗。
三、综合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考证可以确认:
1. 三人投奔顺序为张良→韩信→陈平,韩信未归附时仅有张良辅佐刘邦。
2. 此期间刘项仅函谷关一战,张良因不知情未能劝阻,导致刘邦惨败。
3. 这一时期的战略失误,凸显了后来韩信、陈平加盟的重要性,他们与张良形成的谋士铁三角为刘邦最终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