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斗争的残酷舞台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往往失之偏颇。作为帝王与作为道德楷模本质上就是相互矛盾的两种角色!若以帝王的标准来衡量,李世民与李建成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较量。不过我个人认为,李建成绝非史书所描绘的那样对李世民处处紧逼、耍弄权术,甚至将李世民逼至绝境——李建成实际上并没有如此高明的手段。很多时候,他不过是为父亲李渊背了黑锅罢了。
就以李建成的用人能力来说,即便身边有能人异士,他也未必懂得善用。魏征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他真正重用过魏征吗?显然没有。魏征的谏言他几乎充耳不闻。虽然历史确实由胜利者书写,但战争的真实轨迹却无法伪造。唐朝开国时期那些关键战役,哪一场不是李世民亲自率军打下来的?从太原起兵到平定薛举、刘武周,再到虎牢关一战定乾坤,这些决定唐朝命运的硬仗都深深烙着李世民的印记。
实际上,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李世民浴血奋战打下的。若没有过人的才能,又怎能驾驭如此多的能臣猛将?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连同齐王李元吉联手都难以抗衡李世民,这充分说明双方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让人联想到蒋介石靠不择手段登上国民党权力巅峰,但最终结局如何世人皆知——能力不足终究难堪大任。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李建成能获得各大世家的支持确实证明其有过人之处。相比之下,李世民获得的支持就显得寒酸许多——只有些落魄的三流世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投效。这些家族要么是没落贵族,要么是分支旁系,在朝中根基薄弱。可以说,追随李世民的多是些不得志的寒门子弟或平民出身的人才。
但归根结底,李建成在关键能力上的缺陷是致命的。当时李唐政权并不缺乏善于治理内政、打理后勤的文臣,真正稀缺的是能开疆拓土的将才。李渊其实给过李建成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惜他未能把握。更糟糕的是,在随后的权力斗争中,明明占据天时地利,却依然败北,这只能说明能力确实不济。要知道,古代政变往往是弱势方在和平手段用尽后的无奈之举——若非被逼到绝境,谁会选择弑兄夺位这种极端方式?
这场权力角逐的核心,说到底是谁能更早狠下杀手的问题。除了军事才能明显逊色李世民两个档次外,李建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或许尚有争议。但单论军事造诣,历史上能与李世民比肩的恐怕只有位面之子刘秀了。李世民在战场上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确实堪称帝王中的佼佼者。从浅水原之战到虎牢关决战,他总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这种军事天赋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