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正月(景初三年),正值寒冬时节,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皇宫中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这位曾经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由于继位的齐王曹芳年仅八岁,他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这个看似稳妥的安排,却为日后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埋下了祸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初拟定的托孤名单中,原本包括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宗室重臣,而司马懿并不在其列。
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倘若曹睿坚持最初的托孤人选,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司马氏专权乃至篡位之事。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促使曹睿改变主意的关键人物是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当时曹睿在病榻上询问二人意见,刘放、孙资进言道:燕王曹宇自知难当大任。在曹睿追问曹爽可否替代曹宇时,二人给予了肯定答复。这一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彻底改变了曹魏王朝的命运轨迹。
要理解刘放、孙资为何能左右如此重大的决策,需要追溯东汉以来的政治制度演变。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推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政制改革,将国家实权从三公转移到尚书台。到东汉末年,尚书台的权力已膨胀到威胁皇权的地步。曹操在称魏公后,为制衡尚书台,首创秘书令一职,并设立两位秘书郎作为副手,这就是后来中书省的雏形。而当时担任秘书郎的,正是年轻的刘放和孙资。
曹丕代汉建魏后,对中枢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将秘书令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分别由刘放和孙资担任。通过这一改革,曹丕将原属尚书台的权力逐步转移到中书省。到曹睿继位时,延续并强化了这一政策导向,使得刘放、孙资的权势更甚于前朝。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这对搭档实际掌控着曹魏王朝的政令起草和决策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从曹操设立秘书机构到曹睿驾崩,刘放和孙资始终身处权力核心。在这三十多年里,几乎所有的皇帝诏令都出自二人之手,朝廷重大决策也必经其手才能生效。正因如此,当病重的曹睿想要调整托孤大臣名单时,若无刘放、孙资的配合与执行,这一重要人事安排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段历史插曲生动展现了制度性权力如何超越个人意志,最终左右王朝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