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典籍《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堪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奇策之一。世人多以为此计乃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首创,实则不然。这段诸葛亮在城头抚琴退司马懿的传奇故事,实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真正成功运用空城计退敌的,是盛唐名将张守圭,一位被后世严重低估的军事奇才。
张守圭生于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一带),此地民风彪悍,尚武成风。他生得虎背熊腰,身高八尺有余,剑眉星目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自幼习武的他尤其擅长骑射,能在百步之外射落飞鸟。青年时期便投身军旅,在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驻守时,曾遭遇突厥大军突袭轮台。当时他率轻骑驰援,途中与敌军狭路相逢。只见他身披明光铠,手持丈八长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落马。此战他不仅斩首千余级,更生擒突厥大将,一战成名。
自此,这位年轻的将领便成了突厥人的梦魇。朝廷对其委以重任,令其长期镇守北庭。张守圭不仅武艺超群,更精于谋略。他善用地形设伏,常以少胜多。每逢出战必先派斥候绘制详尽地图,对敌军动向更是了如指掌。突厥人屡次中其埋伏,被打得闻风丧胆。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举进犯河西走廊。这场突如其来的入侵来势汹汹,河西节度使王君毚战死沙场,战略要地瓜州(今甘肃安西)陷落。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动。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当即钦点张守圭出任瓜州刺史,命其收复失地。
当张守圭风尘仆仆赶到瓜州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城墙倾颓,街市焚毁,幸存的百姓面黄肌瘦地蜷缩在废墟中。更严峻的是,朝廷援军尚未抵达,他身边仅有百余亲兵。面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吐蕃铁骑,张守圭立即组织军民抢修城防。他亲自监督工程,与士卒同吃同住。白天指挥筑城,夜晚研读兵书,常常通宵达旦。
然而城墙尚未完工,斥候便传来急报:吐蕃大军已至城下!原来吐蕃探知唐军守备空虚,欲趁其立足未稳再施劫掠。站在残破的城墙上,张守圭看到城外黑压压的吐蕃骑兵如乌云压境,少说也有数万之众。守城军民面如土色——上次全盛时期的瓜州尚不能抵挡,如今这残垣断壁如何守得住?
就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张守圭却突然下令在城头摆开宴席。他命人搬来美酒佳肴,自己则身着锦袍端坐城楼,与将士们推杯换盏。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还特意命乐工奏起《秦王破阵乐》,雄壮的乐曲声震四野。吐蕃主帅在城下看得目瞪口呆,只见唐军将士谈笑风生,全无惧色。经过半日观察,吐蕃统帅认定城中必有埋伏,急忙下令撤军。
张守圭见敌军阵脚大乱,立即亲率精骑出城追击。吐蕃军见状更加确信中计,竟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此战报传至长安,玄宗龙颜大悦,不仅加封张守圭为银青光禄大夫,更特设瓜州都督府由其统领。
经此一役,张守圭威震西域。他一方面加紧修筑城防,一方面招抚流民。短短数月,瓜州便重现生机。当吐蕃再次来犯时,面对的是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只得铩羽而归。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守圭主动出击,大破吐蕃于祁连山下,迫使其遣使求和。
此后张守圭转战河北,平定契丹叛乱。面对契丹名将可突干,他巧施离间计,使其部将李过折倒戈。最终可突干兵败身亡,契丹之乱遂平。值得一提的是,张守圭不仅军事才能出众,理政亦是一把好手。在瓜州任上,他主持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系统,解决了当地干旱问题,百姓感念其德,立生祠以祀。
玄宗曾有意拜其为相,却因张九龄谏阻作罢。然而这位名将晚年却因两件事毁誉参半:先是隐瞒部将败绩,贿赂钦差;更致命的是,他在幽州任上收留了一个偷羊贼为义子——此人便是日后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其同乡史思明亦受其提拔,二人最终几乎葬送大唐盛世。一代名将晚节不保,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