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登基之初,为巩固朝政,特意将正在东都洛阳主持要务的卢怀慎调回长安,与自己的心腹重臣姚崇一同拜为宰相,共掌朝纲。然而卢怀慎自认在政务处理能力上远不及姚崇,每逢遇到重大决策,总是谦逊退让,全权交由姚崇决断。这一做法使得当时朝野上下都戏称他为伴食宰相。但这位看似无所作为的宰相,真的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政治摆设吗?
(一)直言敢谏显风骨
卢怀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度。据记载,他童年时就因其沉稳大气的举止,被父亲的一位高官好友断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在成长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清廉自持、谨慎行事的作风,最终通过科举入仕,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位,卢怀慎升任侍御史。当时,唐中宗依照武则天的诏令十日一朝,定期前往上阳宫朝见。卢怀慎对此深感忧虑,他直言进谏道:'陛下乃先帝正统继承人,何必效仿平民出身的汉高祖五日一朝太公的旧例?况且上阳宫距皇宫仅二里之遥,道路狭窄难行,'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若遇刺客,陛下安危堪忧!不如将太后迎回宫中奉养,既全孝道,又保安全。'这番掷地有声的谏言虽未被采纳,却充分展现了卢怀慎刚正不阿的品格。
后来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他经过深入调研,撰写了《上疏以陈时政得失》,提出三项重要改革建议:其一,建立官员考核制度,要求地方官必须满四年任期,经考核方能升迁,对政绩优异者予以提拔,对政绩无闻及犯贪暴者则罢官归田;其二,选派朝廷中有才干的闲散官员充实地方,直接由中央考核政绩;其三,严惩贪腐,规定因贪赃被罢官者十年内不得复用。可惜当时政局未稳,这些切中时弊的建议最终被束之高阁。
(二)明哲保身留骂名
唐玄宗即位后,为巩固权力发动先天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他特意召回心腹姚崇为相,并全盘接受其提出的十大改革主张。姚崇执政期间雷厉风行,在政治军事领域推行多项改革,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玄宗对姚崇极为倚重,每逢大事必先咨询,姚崇也总能对答如流,成为朝中最受宠信的重臣。
卢怀慎虽与姚崇同列相位,享有同等权力,但他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在处理薛王李业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一案时,二人曾同心协力。当李业为舅舅求情,诬告御史诬陷时,卢怀慎与姚崇据实上奏:王仙童罪证确凿,御史弹劾有理有据,请依法严惩!最终王仙童伏法,皇亲国戚们的气焰为之一挫。
然而好景不长,姚崇虽为能臣,却心胸狭隘,借机排除异己,将政敌尽数贬谪。卢怀慎为求自保,只得采取每事皆推让的策略,甘愿被人讥为伴食宰相。在姚崇告假期间,他甚至不敢处理政务,导致公文堆积。面对玄宗询问,他惶恐请罪,玄宗直言:朕本欲以天下事委姚崇,用卿不过装点门面罢了。这番话让卢怀慎彻底认清了自身处境,从此安心做个甩手掌柜。
(三)清贫自守树楷模
卢怀慎一生清廉自持,不营产业,所用器物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虽位极人臣,却将俸禄赏赐尽数接济亲友,以致家无余蓄,妻儿常受饥寒。在洛阳考核官员期间,他的全部行装仅有一个布囊,堪称清官典范。
病重期间,宋璟等前往探望,所见景象令人心酸:破旧的宅院连门帘都没有,卢怀慎躺在单薄的草席上。时逢暴雨,屋内漏雨不止,他只能扯起草席挡雨。招待客人的晚餐仅有蒸豆两器、菜数桮,其清贫程度可见一斑。
卢怀慎去世后,玄宗追赠厚赐。两年后,玄宗狩猎途经其旧居,见宅院依旧破败,得知正在举行祭礼,不禁悯其贫匮,再赐绢帛。当看到墓前尚无碑表时,玄宗泫然泪下,亲自撰写碑文,令官府立碑纪念。
(四)历史自有公论
后世对卢怀慎的评价颇为中肯,认为他虽才能不及姚崇,但能自知而谦让,在任时甘居副手,离任时力荐贤能,实乃才与识两俱胜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为其正名,认为他与姚崇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却被讥为伴食宰相,实为不公。引用《尚书》赞其见贤思齐,宽容有量的美德。
由此可见,这位被戏称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绝非庸碌无能之辈,而是一位深谙进退之道的智者,更是一位清廉自守的贤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有时明哲保身也是一种智慧,而坚守清廉本色更显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