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中国历史上,不乏名人被小说、野史抹黑的案例。
但要论谁被黑得最惨,无疑是苏定方。
苏定方,本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
据史料记载,苏定方自幼骁勇多力,胆气超群。15岁时就随父亲苏邕征讨叛贼,协助朝廷安定乡里。
苏邕死后,苏定方接管部众,多次率军击败叛军,街坊乡里都要依靠他的保护。
公元618年,在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中,隋朝灭亡。
朝廷没了,自然得找下家。
这时,河北义军以窦建德最强大。
于是苏定方便转投窦建德,后来又追随刘黑闼继续反唐。
隋唐交替之际,窦建德其实比李渊更有资格建立新王朝。
刘黑闼也是一代牛人。
但很不幸,他们真正的对手不是李渊,而是开了挂的唐太宗李世民。
对比其他初唐名将,苏定方的运气太差了。
明明一身才能,却总是所投非人。搞得自己反复侍主。
所以刘黑闼败亡后,苏定方直接删号不玩了。
他选择归隐故乡,表示不为唐朝效力。
直至贞观年间,苏定方才再次出山,任匡道府折冲。
唐代的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
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以苏定方的能力,指挥千把来人,着实是屈才。
但正所谓“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没多久,苏定方就迎来了人生转机。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征讨东突厥。
李靖独具慧眼,以苏定方为先锋,率200骑兵乘雾秘密行进,侦查敌情。
苏定方不辱使命,就靠这200来人,竟然吓跑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等到李靖率主力赶到,突厥人已溃不成军。
是役,唐军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杂畜数十万。
战后,苏定方以战功授左武候中郎将,后改任左卫中郎将。
然而接下来的20年,苏定方始终原地踏步,未得升迁。
至于原因,不知道。
按照一些学者的推测,可能是苏定方在灭东突厥之战中,纵兵掠夺,被御史弹劾。而唐朝这会儿又将星云集,不缺能征善战之才。因此苏定方便坐了冷板凳。
不过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到了唐高宗时期,苏定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公元655年正月,高句丽、百济、靺鞨组成三国联军,攻打新罗。
此前,隋炀帝和唐太宗几次征讨高句丽,都未能灭国。
现在高句丽上蹿下跳,唐高宗李治很不爽。
于是当年二月,唐高宗下诏,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出兵辽东。
五月,唐军先头部队渡过辽水,与高句丽军形成对峙。
高句丽人见唐军兵少,信心膨胀,主动迎战。
程名振、苏定方都是沙场宿将,见敌人寻死,随即发动进攻,斩杀了一千多人。
战后,苏定方拜授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但不巧的是,唐军与高句丽军刚交上手,长安传来紧急军情——西突厥兴兵来犯。
贞观年间,唐太宗想模仿隋文帝的分化手段,从内部瓦解西突厥。
可分化还没完成,唐太宗就驾崩了。
而西突厥大将贺鲁利用唐太宗册封的“储备可汗”身份,控制西域各国,总领所谓的“十姓部落”,反倒对唐朝形成了威胁。
面对兵锋正锐的西突厥,唐高宗起初选择息事宁人。
但唐朝越是示弱,贺鲁越是来劲。
现在高句丽和西突厥,一东一西,同时搞事。
唐朝的财力无力支持两线作战,高宗只好按下暂停键,决定优先解决西突厥。
公元655年五月,唐高宗以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将军王文度和苏定方为副总管,出师平定讨伐贺鲁。
贺鲁自知打不过,带着手下东躲西藏,唐军苦寻一年有余,才在今天新疆裕勒都斯河流域发现西突厥主力的踪迹。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二话不说便干了起来。
一番厮杀下来,唐军没占到便宜。而敌军援兵、约两万骑兵正在赶来的路上。
唐军的形势顿时变得格外危险。
当时,苏定方离程咬金约十里,两部人马隔着一座小山,
看到远处尘土扬起,苏定方立即率500精骑翻越山岭,朝着战场冲了过去。
到达战场后,苏定方命令所部绕到突厥骑兵的后面,突然发起袭击。
突厥军还以为中了埋伏,顿时军心大乱,开始四散而逃。
此役,苏定方的500骑兵如同追逐丧家之犬一般,将突厥数万大军追杀了20余里,斩敌1500多人。获得的军资物品散布在山坡原野上,多到无法统计。
当年征讨东突厥,苏定方率200骑兵吓退颉利可汗。
如今他又用500骑兵击退数万西突厥军,堪称是气吞山河。
但苏定方的霸气,让王文度心生嫉妒。
王文度找到程咬金,声称自己有皇帝密旨,对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堂堂主帅被副将威胁,程知节是个什么反应,史书没有记载。
总之,他交出了指挥权。
王文度大权在手,命令唐军不许深入敌境,只是日夜操练。
以唐军的一贯打法,阵前击败敌军主力后,如果全速追击,运气好,可全歼敌军。
运气差点,也能重创敌军。
结果却因王文度的横插一杠,到手的一等功飞了。
更要命的是,部队整天搞训练,再想立功,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渐渐地,将士们有意见了。
见此情形,苏定方找到程咬金,说:“我们万里迢迢,是来打仗博军功的,如今在这里算什么事啊?程公,您是主帅!只要您愿意,我先把王文度绑了。待大破贼兵后,再向皇帝报告此事!”
有这样给力的下属,程咬金退休前,完全可以在功劳簿上再添一笔。
但或许程咬金是与长孙无忌交好,而高宗两口子和长孙无忌集团又不对付。
当年的“混世魔王”,现在为避免引火烧身,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而莫名其妙的事,还不仅于此。
唐军结束操练后,进至达桓笃城。当地的胡人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大唐。
可王文度却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主张不如把胡人全杀了,分掉他们的财物。
面对王文度莫名其妙的逻辑,苏定方坚决反对道:“你这么干,不是败坏名声吗!我们可是讨伐叛贼的正义之师啊!”
王文度不听,忽悠程咬金屠城而去。
等到分脏时,许多将领都被王文度收买,只有苏定方傲然挺立,一分钱都没拿。
后来,由于唐军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这次出征又无功而返。
唐高宗得知战报,非常不满,遂以矫诏、指挥不善,将王文度削为平民;程咬金因追击不力,也被罢去官职。
而苏定方则因守住了底线,有安抚边民之功,升任行军大总管。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唐高宗不甘心。
于是不久之后,唐高宗以苏定方为唯一统帅,再度讨伐西突厥。
苏定方率军从长安出发,沿着金山山脉,纵马万里。
西行的路上,唐军大破西突厥处木昆部,收编该部一万多帐。苏定方加以安抚,从中调发了一千骑兵,继续前进。
公元657年十二月,唐军在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遭遇西突厥主力。
准确地说,这次是贺鲁主动找上门来决战的。因为他发现唐军才一万人。并且其中有不少还是回纥兵。而自己此时手握十万雄兵。
十万打一万,没必要东躲西藏!
得知对面十倍于己,苏定方丝毫不慌。
一万打十万,优势在我!
随即,苏定方将大军一分为二。
其中的三千骑兵由他亲自指挥,驻扎在战场北面,背靠阿尔泰山扎营。
另外七千步兵由燕然副都护萧嗣业指挥,在战场南面的一座山坡上掘壕固守。
见唐军分兵两路,贺鲁大喜过望,派出五千骑兵监视苏定方,主力则围攻萧嗣业。
在贺鲁看来,歼灭这七千步兵只是分分钟的事。
但事实却不尽人意。
唐军居高临下,集中长矛,一致朝外。突厥大军猛攻了几个小时,死活攻不上去。
一怒之下,贺鲁调回监视苏定方的骑兵,另派一万步兵继续监视。
随后,贺鲁摆出两万骑兵的豪华阵容,对萧嗣业展开新一轮进攻。
可战至黄昏,唐军的防线还是纹丝不动。
就在贺鲁死磕萧嗣业时,苏定方披甲上马,率三千骑兵俯冲而下。
步兵的机动性远不如骑兵,唐军冲下山后,很快绕开了突厥步兵,接着迅速冲进突厥主力阵中,左砍右突。
萧嗣业见状,也率部发起反冲锋。
在南北两路唐军的强力冲锋下,贺鲁叫苦不迭,只得下令撤退。
苏定方下令追击,唐军一路追杀几十里,歼敌三万人。
第二天,双方再战,突厥军士气全无,纷纷临阵投降。
贺鲁一声苦笑,带着几百亲信突围而走。
由于担心唐军追杀,贺鲁不敢停留,居然一口气飚出600多里。逃至伊犁河附近。
另一边,苏定方得知贺鲁的去向,令萧嗣业追击。
自己则与燕然都护任雅相迂回到贺鲁的后方。
当时正逢天降大雪,积雪“平地二尺”,将士们请求休整之后再进军。
苏定方不同意,他对众人说道:“贺鲁依恃大雪,以为我军不能冒雪前进,现在就是最佳时机。如果迟缓放纵,就抓不到贺鲁了。”
于是,将士们克服苦难,昼夜兼程,急行军数百里,逼近金牙山(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西)。
这一幕像极了李靖奇袭定襄。
颉利可汗以为唐军不敢在冬季北伐,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贺鲁也一样,以为唐军不会冒着严寒追击。
结果,贺鲁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唐军包围了。
由于毫无防备,因而此战完全是单方面的屠杀。
贺鲁根本没能力反击,只得再次开溜,逃到了石国(今乌兹别克斯首都塔什干)西北的苏咄城。
当地城主不想得罪大唐,将贺鲁诱捕,献给了萧嗣业。
公元658年十一月,贺鲁被押解到长安。
至此,西突厥灭亡。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降附唐朝。
唐高宗依两厢分治策略,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濛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分别掌管今天中亚楚河以西至咸海一带和楚河以东至新疆北部地区。
战后,苏定方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
苏定方在长安休息了一年,西北又来活儿了。
公元659年,西突厥阿悉结部首领都曼纠结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叛唐。攻破了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
唐高宗下旨征讨。
苏定方率军长途跋涉,抵达叶叶水(今乌兹别克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后,精选一万步兵和三千骑兵,强行进军300里,杀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都曼无计可施,只好把自己绑了,出城投降。
经此一役,唐朝的版图延伸到了伊朗高原,与当时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成了手拉手的邻居。
西北的问题得以解决,唐高宗又想起了高句丽。
不过,唐军这次没有直取高句丽,而是避实就虚,将矛盾对准了百济。
公元660年三月,唐高宗下诏:封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跨海攻伐百济。
据史料记载,苏定方从成山(今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乘船渡海,直抵百济的熊津江口(今朝鲜半岛南部锦江口)。
朝鲜半岛的三国争霸,高句丽是说一不二的大哥,百济从来都只能跟在大哥后面摇旗呐喊。
现在要直面神兵天降的唐军,百济人吓破了胆。
很快,唐军便包围了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见势不妙,带着太子扶余隆逃往到北方边境。
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倒有点骨气,没跑,主动留下固守都城。
但这并非明智之举。
因为这仗如果扶余泰打赢了,他功高震主,必然是老爹和大哥的眼中钉。
如果战败,他多半也要人头落地。
既然如此,不如投降拉倒。
没多久,扶余泰意识到自己终归是一死,遂开城投降。
随后,百济大将祢植又带着扶余义慈来降。
公元660年十一月,扶余义慈及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苏定方献俘于东都洛阳则天门。
唐高宗大悦,在百济故土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个都督府。还下旨在泗沘城为苏定方等将士建塔记功。
这座1300多年前的“大唐平百济国碑”,保存至今。为韩国的第九号国宝。
而塔身斑驳的碑文,清楚说明了:13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大唐领土。
大唐平百济国碑,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市定林寺
有意思的是,碑文中还将苏定方比作赵云、关羽。
称“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
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赵子龙和关二爷的江湖地位,也并非都是司马光、罗贯中吹出来的。
早在唐朝,他们便已威名赫赫。
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
荡平了百济,苏定方又再次征战高句丽。
公元661年正月,唐朝水陆并进,南北夹击,其势汹汹,大有一举歼灭高句丽之势。
但就在南北两路唐军准备合围平壤之际,漠北铁勒九姓发生了叛乱。
唐高宗为平北方叛乱,只得召回北路唐军。
受此影响,唐军南北合击高句丽的战略部署落空,战争陷入持久战。
战至次年二月,苏定方判断攻克平壤已不可能,遂解除包围,班师回国。
公元667年,苏定方去世,终年76岁。(也有享年67岁一说)
直到病死前,苏定方都镇守在西北前线,为大唐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高宗得知苏定方病故,追赠其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纵观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开疆扩土最大功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开疆御侮的名将,却被清代小说黑得体无完肤。
明朝万历年间,在诸圣邻编著的小说《大唐秦王词话》中,苏定方的形象还算正面。
但由于书中杜撰了苏定方设计杀死罗成的桥段,而这一桥段又被后世演义小说沿用。
到了清朝,苏定方形象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如《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都将苏定方刻画成了残害忠良的大反派。后来还设计残害罗成之子罗通,最终因奸计败露,遭剖腹掏心而亡。
一代名将被黑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好在有史书为苏定方正名,让他的传奇故事得以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