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中,人治是维系中央集权统治的核心机制。以盛唐时期为例,这个将封建王朝文治武功推向巅峰的帝国,其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与统治阶层的决策能力息息相关。即便如大唐这般强盛的王朝,也难逃周期性动荡与衰亡的历史宿命。
究其根源,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认知局限。唐王朝的决策者往往受制于个人阅历与视野的局限,他们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执政理念,直接决定着国家政策的走向。唐穆宗与宰相崔植的一段对话颇具启示:当穆宗询问太宗、玄宗开创盛世的原因时,崔植精辟指出:前代明君多起于民间,深谙百姓疾苦。太宗历经战乱,玄宗则在天后朝饱经忧患,加之开元年间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故能成就盛世。这番见解揭示了统治者实践经验与治国成效的内在联系。
这种规律在唐代其他君主身上亦有体现。唐宣宗在登基前长期身处民间,对民生疾苦有深切体会。然而,能够真正体察民情的唐代君主实属凤毛麟角。以唐德宗为例,虽曾名义上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但实际多在后方避战,这种浅尝辄止的经历导致其执政时屡屡失策。
唐代统治阶层已意识到决策失误的必然性,并试图通过纳谏机制来弥补。唐宪宗与李绛的治国讨论颇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只要君主虚心纳谏,就能有效规避决策风险。历史也证明,像唐休璟、李吉甫这样具有丰富地方经验的官员,往往能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唐代名相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无不是经过中央与基层的多岗位历练,才在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人治体制下的经验局限始终难以克服。即便贤能如唐代名相,也不得不看皇帝脸色行事。有唐一代,既有敢于直谏的贤相,也不乏庸碌无为甚至决策失误的权臣。为改善这种情况,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选官制度,着力选拔兼具文化素养与实践经验的治国之才。
但人治体系的脆弱性在于其易变性。玄宗朝后,宦官势力异军突起,严重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这些出身寒微的宦官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历练,其决策往往带有明显的短视性。虽然部分宦官通过出使、监军等职务积累了些许经验,但根本性的素质缺陷始终存在,这成为中晚唐政决策体系的最大隐患。
最终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从唐僖宗应对黄巢起义的案例可见,当君主缺乏判断力时,即便有郑畋这样的能臣献策,也难逃决策失败的命运。这个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人治体制下,个人能力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