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功高震主而最终惨遭帝王诛杀的将领数不胜数。这些将领在帝王尚未登基之时,往往是与君主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挚友;然而一旦君主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身处至高无上的地位,便不得不处处谨慎,思虑之事也日渐增多。或许是迫于形势,或许是身不由己,最终往往因帝王的多疑猜忌而铸成错杀忠良的悲剧。
以西汉初年为例,这段历史永远绕不开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这对宿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帝业,离不开身边众多谋士良将的辅佐。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谋臣如萧何、张良,以及名将韩信等人,最终却都难逃被诛杀的命运,这段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所谓功高震主,就是指臣子的功绩和威望已经对君主的统治地位产生了威胁,这种情况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刘邦夺取天下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元勋,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被刘邦处死。更令人唏嘘的是,在韩信死后,当年举荐他的萧何竟冷冰冰地对着他的尸体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至今仍为后世所诟病。那么萧何究竟说了什么?两人又为何会走到如此地步?
韩信早年的经历就注定了他不凡的人生轨迹。在尚未发迹之时,韩信生活极为窘迫。当时正值秦末乱世,民不聊生,韩信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经常食不果腹,不得不靠乞讨为生。有一次在乞讨时,他遭到一个屠夫的羞辱。那屠夫见韩信整日游手好闲,便轻蔑地对他说:要么用刀杀了我,要么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这种当众羞辱在当时是极大的侮辱,周围百姓都等着看韩信出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韩信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真的从屠夫胯下爬了过去。这一举动让在场众人大为震惊,而有识之士却从中看出了韩信非凡的气度。后来韩信解释说,他不但不会杀这个屠夫,反而要感谢他的羞辱,正是这些磨难磨练了他的心志。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不仅没有报复这个屠夫,反而重用了他。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深谙隐忍之道,懂得收敛锋芒,具有长远的眼光。除了过人的胸襟外,韩信还精通兵法,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着独到见解。然而这样的人才最初却无人赏识,直到他投奔项羽。可惜项羽不识英才,对韩信的建议置若罔闻。失望之余,韩信转投刘邦,几经周折才在刘邦麾下谋得一个小官职。一次因犯错险些被处斩时,他的一句话打动了监斩官,不仅保住性命,还升任管粮官。正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改变他命运的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千古名言,道尽了韩信一生的际遇。萧何堪称韩信的伯乐,两人志趣相投,经常促膝长谈。萧何很快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然而韩信始终未获重用,心灰意冷之下决定离开。萧何闻讯立即追赶,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在说服刘邦重用韩信时,萧何说:韩信乃国士无双,若欲争天下,非韩信不可。这番话打动了刘邦,韩信终于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刘邦麾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先是助刘邦攻入关中,后又定三秦、破赵降燕,战功赫赫。特别是在决定性的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不世之功。有人甚至说汉朝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赐予他诸多特权,包括免死金牌的殊荣。
然而功高震主的韩信处境其实十分危险。有人劝他投靠项羽,有人建议他自立为王,与刘、项三分天下,都被韩信拒绝。但刘邦心中的猜忌却与日俱增。当有人诬告韩信谋反时,刘邦采纳陈平之计,以巡游陈县为名召见韩信,趁机将其擒获,削去王位,降为淮阴侯。
被贬后的韩信终于明白自己功高震主的危险处境。一次与刘邦的对话更预示了他的悲剧结局。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又问:于君何如?韩信自信地说:臣多多益善。这番对话让刘邦更加忌惮。公元前197年,韩信被诬参与谋反,吕后与萧何设计将其诱入宫中杀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先是举荐韩信成就功名,最终又参与设计杀害韩信。更令人唏嘘的是,萧何在韩信尸体前冷冷地说出为国锄奸四个字。这既是对韩信的不敬,也极具讽刺意味。若不是萧何举荐,韩信不会功成名就;而功高震主后,又因帝王猜忌而惨死,最终竟被冠以奸佞之名。萧何此举既是为与韩信划清界限,也是向刘邦表忠心,但最终他自己也未能逃脱被诛杀的命运。这段历史悲剧,折射出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