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深秋八月,西凉军阀董卓率领其精锐铁骑浩浩荡荡开进东汉都城洛阳,以雷霆之势掌控了朝政大权。这位来自西北的枭雄在洛阳城内肆意妄为,其暴虐统治很快激起天下义愤。次年(190年)初春,关东各州郡的刺史、太守们纷纷竖起反旗,在酸枣会盟共推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盟主,组建起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史书记载,当时联军旌旗蔽日,营帐连绵数十里,各路诸侯各率数万兵马前来会师。
然而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精彩情节不同,真实历史上的讨董之战远没有那么戏剧化。诸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脍炙人口的桥段纯属虚构。实际上,关东联军从未真正形成统一战力,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始终未能对董卓军团发起有效攻势。联军主要分为三个战略方向: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驻军河内郡,冀州牧韩馥坐镇邺城负责粮草供应;以曹操为首的兖州集团屯兵酸枣;袁术则率部驻扎在鲁阳前线。三路大军形成对洛阳的半包围态势。
面对联军压境,老谋深算的董卓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加紧筹备迁都长安事宜,另一方面亲自坐镇洛阳与联军周旋。联军诸将慑于董卓麾下凶悍的羌胡铁骑,大多畏缩不前。唯有曹操率部主动出击,却在荥阳遭遇董卓大将徐荣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不久酸枣大营粮草耗尽,各路诸侯作鸟兽散。与此同时,王匡的河内部队和袁术先锋孙坚也相继败北,关东联军在三个战场均遭重创。
转机出现在次年(191年)春天。重整旗鼓的孙坚从鲁阳再度挥师西进。董卓派胡轸、吕布统兵迎敌,却埋下祸根——胡轸是凉州系将领,与吕布率领的并州军素有嫌隙。战前胡轸竟当众扬言要斩一青绶(暗指吕布)祭旗,导致军心涣散。两军甫一交锋,吕布便故意率部撤退,致使胡轸军阵大乱。孙坚抓住战机大破敌军,阵斩都督华雄,取得讨董以来的首场大捷。
此战过后,董卓不得不亲自出马。此时洛阳城内正忙着最后的迁都工作,大批精锐部队都在押送皇室宗亲、驱赶百姓西迁。在邙山皇陵附近的决战中,心不在焉的董卓军再遭败绩。孙坚乘胜追击,董卓仓皇逃往渑池,仅留吕布断后。但见大势已去的吕布也很快弃城而走,孙坚遂兵不血刃地收复了这座饱经战火的千年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