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不容假设,一切发展都有其必然性。然而人类的天性总是让我们忍不住思考:如果当初做出不同选择,结果会如何?近年来,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点,比如认为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如果清政府能够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抵抗,坚持持久作战,就可能战胜西方列强。这两场战争确实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屈辱记忆,因此这种假设性说法在情感层面确实容易引起共鸣。
但若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这种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有学者试图用《论持久战》的理论来佐证晚清时期中国通过全民抗战抵御外侮的可能性。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日之间悬殊的国力差距,国民政府内部确实弥漫着悲观情绪。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大肆宣扬抗战必亡的论调,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创造性地提出了《论持久战》这一战略思想。 《论持久战》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深刻剖析: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强国,在军事装备、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上都远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本质上是非正义的、反动的、野蛮的。作为一个国土狭小、资源有限的岛国,日本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难以支撑长期战争。反观中国,虽然整体实力较弱,但抗战具有正义性,加之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历史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一判断:抗战初期,农业中国的确节节败退,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但最终依靠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全民团结的力量拖垮了日本。 既然20世纪的抗日战争能通过持久战取胜,为何19世纪的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就不行呢?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世纪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时同样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抵抗。从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民众自发抗英,到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从刘永福黑旗军在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中的英勇表现,到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刘铭传基隆胜仗......中国这片相当于整个欧洲大小的国土,确实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天然的战略纵深,使中国避免了像印度那样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然而19世纪的反侵略斗争与20世纪的抗日战争存在本质区别。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发动群众,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国民党虽有摩擦,但总体上坚持抗战。可以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卫国战争。但19世纪的情况截然不同——当时的反侵略斗争要么是民众自发组织,要么由少数爱国将领领导,而作为统治核心的清政府从未真正发动过全民抗战。 那么,如果清政府当时号召全民抗战,结果会不同吗?从理论上说,以中国的体量若能充分动员民众,确实可能拖垮侵略者。但关键在于:中国能扛住,不代表清政府能扛住。国家和政权不能等同视之。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管理混乱、战略战术失误、后勤保障不足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是落后的封建王朝与近代化国家之间的战争。 当时的中国虽有着五千年文明,但仍处于前近代的封建社会,远未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国家主权不属于人民,而属于受命于天的皇帝。数千年来,无论王朝如何更迭,人民始终只是被统治的对象,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普通百姓感受国家权力的唯一方式就是缴纳苛捐杂税,他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清政府割让香港、台湾时,何曾征求过民众意见?在这种体制下,民众自然缺乏国家认同感。特别是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更激化了满汉矛盾。 清政府始终对民众怀有戒心,担心武装民众会威胁自身统治。戊戌变法时顽固派攻击维新派保中国不保大清,赤裸裸地暴露了统治者的私心:在他们眼中,国家不过是爱新觉罗氏的私产,四万万人只是其奴仆。这种心态导致其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卖国政策。恭亲王奕訢在面对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时说得明白:外夷乃芥藓之疾,长毛乃心腹之患。对清政府而言,武装起来的民众远比外国侵略者更可怕。 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说中国具备打持久战的条件,但清政府的封建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发动人民战争。统治者最关心的永远是自身权位稳固,而非民族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晚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难以复制抗日战争模式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任何假设都必须建立在对当时社会条件的客观分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