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共和国首次授衔仪式上,战功赫赫的徐海东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在十位大将的排名中,他仅次于战功卓著的战神粟裕,位列第二。这一殊荣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和讨论,因为众所周知,由于长期抱病在身,徐海东已经十多年未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几乎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
然而,这个军衔的授予是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的。毛主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徐海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份特殊的荣誉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要了解这段情谊的由来,我们还要从毛泽东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说起。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当时,张国焘看到自己麾下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后兵力锐减,便萌生了分裂的野心。几个月后,在战略方针上产生严重分歧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而张国焘则执意率部南下。在这个关键时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被整编为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担任军团长。从编制序列来说,这支队伍隶属于红四方面军。
同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央红军终于抵达陕北。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加上物资极度短缺,部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陕北的冬天异常寒冷,经过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们仍穿着单薄的夏装,过冬物资严重匮乏。时任后勤部长的杨至成忧心忡忡地向毛主席汇报:主席,寒冬将至,战士们没有御寒衣物,这样下去会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啊!
面对这一困境,毛主席沉思良久后提议:我们可以向徐海东同志寻求帮助。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在场领导人的赞同。相比刚刚抵达的中央红军,早几个月到达陕北的红十五军团经过休整,物资储备相对充足。于是,毛主席亲笔写下一张借条:海东同志:请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部队过冬之需。
这张看似简单的借条,实际上蕴含着更深层的考量。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的毛主席,希望通过这件事试探徐海东对党中央的真实立场。因为从组织关系上说,徐海东属于红四方面军系统,而当时张国焘在这支部队中影响力巨大,甚至已经公开与中央对抗。如果徐海东选择追随张国焘,那么红十五军团对中央红军将构成严重威胁。
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说,1935年张国焘分裂党的时期,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正是在这个危急关头,徐海东用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帮助毛主席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
当徐海东收到毛主席的借条后,立即召集军需部门了解情况。得知军团尚有7000元经费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5000元送到中央红军驻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海东明确表示这是送而不是借。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让毛主席看到了徐海东对党的赤胆忠心,从此对他格外信任。
当然,毛主席说徐海东对革命有大功,不仅因为这件事。在促成西安事变方面,徐海东也立下了汗马功劳。1935年,在蒋介石严令下,张学良率领数十万东北军对红十五军团发起进攻。面对强敌,徐海东沉着应战,先后在劳山、榆林桥等地设伏,重创东北军。通过这几次战役,不仅让张学良认识到无法战胜,更促使他和部下认识到抗日救国才是当务之急。
此外,徐海东为陕北红军的壮大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开国将帅中,不少高级将领都出自陕北红军系统。这些功绩,都让毛主席对这位忠诚勇猛的战将格外器重。
1936年12月,徐海东向毛主席推荐了自己的机要秘书徐业夫,这位秘书后来断续为毛主席工作了40年。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徐海东的信任。1941年,常年征战的徐海东积劳成疾,毛主席得知后立即发去200多字的慰问电,其中好好养病,天塌不管八个字让病榻上的徐海东热泪盈眶。
建国后,每逢重要会议,毛主席都会关切地询问:徐海东同志来了吗?1960年在广州视察期间,得知徐海东在附近疗养,毛主席经过疗养院时都会特意嘱咐司机:关掉发动机,不要打扰徐海东同志休息。1969年九大召开时,看到病重的徐海东坐在后排,毛主席立即指示将他安排到前排中央位置,还特意准备了痰盂等用品。
这些看似细微的关怀,折射出革命领袖与战将之间深厚的情谊。正是这种以诚相待、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徐海东虽然因健康原因长期离开战场,但他对革命的忠诚和贡献,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