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珍贵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37年,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云南大学资深教授江应樑先生亲自掌镜。照片生动记录了当时德宏地区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这些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造型精美,充分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其中不少珍贵的历史建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文化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老照片一睹它们昔日的风采。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江教授的镜头,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细细品味这些珍贵的建筑艺术瑰宝。
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遮放地区著名的大金佛塔。这座气势恢宏的佛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当时的遮放土司主持修建。整座佛塔由一座巍峨的主塔和四座精巧的小塔组成,形成众星拱月般的布局。塔身通体贴满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顶则用上等黄铜精心铸造出繁复华丽的璎珞装饰。大金佛塔矗立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碧蓝如洗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成为它最天然的背景,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可惜这座凝聚着无数匠人心血的建筑杰作,最终未能逃过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劫难,如今已不复存在。 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江应樑教授本人站在遮放大金佛塔前的留影。德宏地区傣族群众普遍信奉小乘佛教,其佛塔建筑风格明显受到邻近缅甸金塔的影响。遮放位于德宏州芒市境内,1937年江教授曾深入该地区进行民族学考察,用相机记录下当地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他当时拍摄了三张遮放大金佛塔的珍贵照片,由于原建筑后来被毁,这些照片就成为最早记录佛塔原貌的珍贵影像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另一张特写照片展示了遮放大金佛塔的局部细节。据考证,这座佛塔采用砖石结构,以优质黏土作为粘合剂砌筑而成。主塔高达数十丈,四座小塔也有十数丈之高。塔身四面均设有精美的佛龛,龛内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供信徒们顶礼膜拜。如此工艺精湛、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瑰宝竟遭人为损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堪称我国建筑艺术史上的重大损失。 江教授还拍摄了一组傣族和尚坟的珍贵照片。在佛教建筑中,塔(又称浮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安放高僧遗骨的灵骨塔,本质上属于墓葬建筑;另一种则是用于弘扬佛法的宗教建筑。照片中这些造型别致的玲珑小塔,就是专门用来安放僧人遗骨的灵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德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佛塔建筑星罗棋布。江应樑教授在其考察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腾龙沿边一带,佛塔随处可见,常常能望见巍峨的金塔耸立在蓝天之下。骑马行进一天的路程,往往能遇见两三座金塔。其中一张照片记录的是瑞丽姐勒金塔的雄姿。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塔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一座雄伟的主塔和环绕其周的十六座小塔组成,整体布局严谨有序,气势磅礴,堪称德宏地区佛塔建筑的典范之作。 最后一张照片呈现的是芒市芒蚌寨中的灵峰寺。在德宏地区,佛教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江应樑教授在考察笔记中详细记载: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建有佛寺。规模较大的村寨,常常能看到四五座佛寺;即便是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寨,也会修建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这段记载生动反映了当时佛教在该地区的普及程度。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芒蚌寨这座历史悠久的灵峰寺,同样未能幸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文化浩劫,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中追寻它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