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858年到1881年,清朝与沙俄的实力差距有多大?为何没有还手之力
创始人
2025-10-04 19:34:34
0

清朝丢了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沙俄却几乎没开一枪,背后有多荒唐,谁也说不清。

兵强马壮,沙俄正在崛起

1858年,沙俄从东西两线同时发力,凭借着西化的军制和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将北方边境的控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个时候,清朝表面上拥有百万大军,实际上却在面对一场小规模的战争时,也毫无还手之力。

沙俄的军事改革起始于彼得大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强大的陆军、海军、铁路系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火枪的精度高,火炮的射程远,后勤系统也建立得相当完善,兵员的调动可以依靠铁路完成。

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畔、伊犁河谷等地,沙俄的军队驻扎稳固,只要有任何威胁,沙俄便能迅速集结部队,而清军几乎不敢反击。

清朝的情况截然不同,咸丰帝时期,清朝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回民起义、捻军之乱接踵而至,朝廷处于动荡中。

边疆的将领兵源匮乏,财政资金不足,甚至连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大部分依然使用火绳枪,冷兵器和火器混用,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种军事上的落后仅是表象,实际上更致命的原因在于清朝的制度性问题。

沙俄虽然同样是帝制国家,但其军官制度依据才能,能打仗的人能得到晋升。

而清朝依旧依赖“绿营”“八旗”这些传统力量来分配兵员,腐败严重。

兵丁除了日常看守工作外,几乎没有实战经验,军官也多靠买官不靠能力。

一旦发生战争,清朝的应急反应极慢,调兵和调将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最后往往只能通过签订议和条约来解决。

这也正是沙俄能够迅速从清朝手中夺取大片土地的原因之一。

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获得了黑龙江以北的领土。

接着,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再次让沙俄得手,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落入沙俄之手。

仅两条条约,清朝便失去了近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很多人可能以为这些只是“谈判失误”,但实际上沙俄当时已经在黑龙江东岸建立了兵站、堡垒,甚至提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插上了军旗,确保了战略的稳固。

清朝的反应可谓无力。

李鸿章的日记中曾写道:“今俄人肆行,我朝兵绌,唯盼议和。”

在此时,清朝已经明显感受到沙俄的压迫,但无力做出反抗。

清朝虽有几位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改革派人物,但他们的努力更多地局限在局部地区。

曾国藩练湘军,李鸿章搞淮军,左宗棠则致力于新疆的防务,整体的国家力量并未因此得到有效提升。

沙俄这边的动作则更为高效。

沙俄将乌拉尔兵团调到远东,通过修建铁路,推动物资和兵员南下,这一切都为沙俄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沙俄根本不急于出兵,它清楚地知道,面对一个内外交困、军事落后的清朝,耗费时间和资源,最后必定能取得胜利。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签署后,沙俄再次趁机扩展了自己的边界。

它拿下了伊塞克湖一线,并且成立了专门的边防委员会,研究如何更好地“与清交涉”。

这种扩张方式完全是按照条约、地图一步步推进的,清朝的使者甚至只能“象征性”地进行交涉,毫无还手之力。

总体来看,沙俄的扩张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通过精心策划的条约谈判和边境调动,一步步蚕食清朝的领土。

一纸条约换百年屈辱

从1858年到1881年,清朝和沙俄之间至少签订了五份关于边界的条约。

每一份条约都意味着清朝的退让,每一份条约都伴随着巨额赔款,直到1881年的《伊犁条约》,清朝的失地累计超过了150万平方公里。

沙俄的得手,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清朝无法自主掌控局面的基础上。

1858年,《瑷珲条约》让清朝不得不“临时”承认沙俄对黑龙江以北的控制。

沙俄外长穆拉维约夫通过驻兵施压,迫使清朝签字。

怡良和文绣这两位清朝使节,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两年后的1860年,沙俄趁着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之际,再次出击,强行夺取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

那块土地与海港相连,沙俄随即在这里建立港口并设立税关,直到今天,依然是俄罗斯控制的战略要地。

清廷一直抱着“暂时借地”的幻想,以为这些条约签订后能够得到重新审视的机会。

沙俄早已做好了长期占领的准备。

清朝没有强力的军事力量反击,更没有有效的手段制衡沙俄的行为。

沙俄通过年复一年的兵员巡逻、驻港设防等手段,逐渐消耗了清朝的力量。

到了1871年,沙俄变得愈加胆大,趁着新疆局势动荡,浩罕军入侵之际,打着“维稳”的旗号,直接进入伊犁。

这时,左宗棠刚刚收复陕甘地区,清朝的军事力量依然薄弱,沙俄趁机在伊犁设立了行政管理点,甚至派遣东正教牧师建立教堂。

1878年,左宗棠成功稳住局势,带领大军西征,收复了新疆大部分领土。

沙俄开始口头与清朝进行谈判,清朝以为能够一举收复伊犁,没想到沙俄却提出了更多的条件。

甚至要求割让更多的领土。

经过三年的谈判,清朝最终签署了《伊犁条约》。

《伊犁条约》明确规定,伊犁地区将归还部分领土,但清朝仍需要支付500万卢布的赔款,并且还要割让霍尔果斯以西的大量领土。

最终清朝所收回的领土远不如失去的多,且这些年的谈判让国家的资源消耗殆尽。

《伊犁条约》签订后,激起了国内的广泛争议。

李鸿章、崇厚、曾纪泽等人都对条约的签订提出质疑。

一部分人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失地,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继续妥协。

最终,清朝选择了妥协,但这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即使条约签订后,沙俄并没有立即撤军。

沙俄要求“缓期交接”,清朝只能无奈接受,让沙俄的军队慢慢撤退。

曾纪泽回国后,不仅没有获得升职,反而遭到了舆论的严厉批评。

到此为止,清朝对北方边疆的实际控制几乎丧失殆尽。

沙俄已彻底完成了领土的扩张,清朝再也无法摆脱沙俄的控制,东三省的后门也完全被沙俄压制。

面对这种屈辱,清廷只能忍气吞声。

制度崩塌,清廷为何无力还手

清朝不是没有兵,但这些兵,几乎没有战斗力。

八旗兵号称“精锐”,其实长期不操练,不出征,只拿饷。绿营兵分布各地,各地兵权被地方制约,统不起来。

调兵一趟,得层层上奏、层层批文,一道命令下达常常耽误数月。

遇到突发事变,比如沙俄边军越界,清军首先想到的不是反击,而是赶紧向朝廷报备。

报备之后,朝廷多半选择观望,或派人“安抚”。

真到了边境打起来,往往是地方官先认怂,自己和对方谈妥条件,然后回朝“报捷”。

这不是胆小,是制度逼出来的应对方式。

因为打输了,担责任的是前线官员;打赢了,功劳也未必记在自己头上。

中央不出钱,地方不敢打。

兵部拨款慢,户部不批,粮草运输又靠人背马驮。

边境一打仗,光运粮食都能饿死半路。

这种时候,沙俄兵靠铁路送炮,清军靠民夫背包子。

这种差距,不是一场“拼勇气”的战斗能弥补的。

洋务运动虽然开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都在造枪造炮。

造出来的,先装备给湘军、淮军精锐部队,轮不到驻守边疆的老弱兵。

左宗棠调去西征的军火,大部分来自外国订购,国内造的根本不够。

外交也没有优势,俄国派来的使节受过系统训练,懂法律、懂条约、懂谈判。

清朝的使节,多是文官出身,不懂西文,也不熟地图,一场边界会谈,清使节连对方说了什么都搞不清。

连签约之后,清朝也几乎不执行后续监督。

俄方说“交接”,清方就“等候”,说“条件未谈妥”,清方就“继续协商”,这种外交,被动到极致。

舆论也起不了作用。

清末的民众,对北疆失地几乎无感。

没有地图,没有公开新闻,没有民意表达,多数百姓甚至不知道“外兴安岭”在哪。

当时的士人关注内政、关注科举、关注道德,没人去关心边防。

这一点,沙俄非常清楚。

对一个内乱不断、信息闭塞的朝廷,用不着真刀真枪。

用条约、用谈判、用时间,就能蚕食大片土地。

左宗棠西征,是清朝唯一一次尝试“强硬还手”。

这只是新疆,对北面、东面、东北方向,清廷根本不敢动,也动不了。

失地背后,百年后果

从1858年《瑷珲条约》到1881年《伊犁条约》,清朝失去了约151万平方公里领土。

这些地,绝大部分再也没能收回。

黑龙江以北,变成西伯利亚南部,乌苏里江以东,成了俄国远东。

包括现在的海参崴,也在那时候彻底丢掉。

霍尔果斯以西,也划给了沙俄,直到今天还是边界争议热点。

伊犁虽部分收回,但实控权有限。

这段历史的直接后果,就是今天中国北疆的格局。

外兴安岭以北,地图永远画不上去。如果当年能保住这片地,中国今天的出海口和东北战略通

道,将完全不同。

军事上,沙俄通过不战而屈人,试验出一整套“软压迫”手法。

这些方法后来被苏联学走,被其他西方列强模仿。

先派兵,再谈判;先驻点,再签约。

中国在晚清之后的每一场外交,几乎都能看到这种套路。

外交失败,军事落后,制度僵化,三者合一,才造就了这一连串的割地。

割地之后,国内没有真正反思,洋务继续办、条约继续签,失地还在继续增加。

真正开始大规模抗击外侮,是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但那时候,机会已经流失太久。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有两点不能回避。

第一,制度腐烂之时,外患永远无法真正抵御。

第二,一旦失去战略主动权,哪怕有再多土地、再多兵员,也保不住国家尊严。

这一阶段的割地,并不因失败而痛苦,而是因根本没打,输得悄无声息,才最让人寒心。

参考信息:
从“瑷珲”到“伊犁”:清朝如何被沙俄蚕食百万里疆土 · 腾讯新闻 · 2023‑07‑19
俄罗斯近代化的先驱,废除农奴制,侵吞中国百万疆土 · 腾讯新闻 · 2020‑07‑20
勿忘国耻:鸦片战争后的70多年间,沙俄都抢走中国哪些土地? · 腾讯新闻 · 2023‑05‑12
沙俄如何夺取中国东北 · 搜狐历史 · 2024‑05‑10

相关内容

旅游景点、酒店宾馆如何防控...
基孔肯雅热 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
2025-10-04 09:10:34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海盐...
中新网嘉兴10月3日电(黄彦君 王海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融合城市...
2025-10-04 09:10:07
乐山峨眉又一个网红地来啦!
9月28日,位于峨眉山市高桥镇严寺村的陶酒部落生态文旅园区正式开业...
2025-10-04 09:10:03
多元体验点燃长兴岛之夜,农...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市集人头攒动,公园游人如织,...
2025-10-04 09:09:52
国庆第三天,临沧芒来草山千...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10月3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芒来草山化身为“云...
2025-10-04 09:09:36
国庆第三天,青铜峡黄河大峡...
2025年10月3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迎来国庆假期第三日游客...
2025-10-04 09:09:25
国庆敦化两日游,禅意山水与...
金秋十月即将到来,敦化,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
2025-10-04 09:07:59
广西龙胜国庆迎客忙:多元体...
中新网桂林10月3日电(韦吉阳 章艳)国庆假期1日至3日,广西桂林...
2025-10-04 09:07:41
从“旁观”到“入戏”,襄阳...
国庆中秋假期,襄阳文旅市场再度火爆,线上酒店、景区、住宿搜索量大幅...
2025-10-04 09:07:33

热门资讯

古代将军为什么要听皇帝的,有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军事将领与皇权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像岳飞这样的名将,如...
韩信被诛时,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功高震主而最终惨遭帝王诛杀的将领数不胜数。这些将领在帝王尚未登基之时,往往是...
原创 同... 乾隆年间,官场中流传着汉人地方官最高只能做到布政使、按察使的说法。这种观点虽然流传甚广,但经过史料考...
《三国演义》中,弓马娴熟的名将... 三国时期将星璀璨,在无尽的征战中涌现出无数名将。在当时弓马娴熟成为了将领的标志,使得箭术高低成为评判...
原创 王...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
夏朝灭亡这么大事,商朝为何只字... 商汤灭夏这一重大事件,在西周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早已成为定论。当西周推翻殷商统治后,周公在《尚书·多士》...
原创 揭... 当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天险时,年迈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然明白长安城这座辉煌的都城再也无法坚守。然而这位曾经开...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步推进的鲜明轨迹。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现今的江南地区尚处于山越民...
你认为,三国时期习武名师和谋略... 在三国中,不管是有雄韬伟略的谋士,还是万般技艺的武将,都不可能是“无师自通”的,这其实是很多三国迷都...
原创 日... 【历史回响:一位明朝遗臣的执着与荣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曾激励了整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