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隆庆《高邮州志》封面标识
高邮最早的志书可追溯至北宋早期的《图经》。南宋建炎、绍兴至明朝成化初330余年间,虽曾陆续有五六部高邮志书问世,但均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里。目前,高邮存世最早的志书为隆庆六年(1572)《高邮州志》(下称隆庆志)。地方志乘一般均有序文或跋文,阅者可从中了解志书的缘起与编撰过程。而隆庆志既无序,亦无跋。近来,笔者阅读该志,查阅相关资料,对该志有了初步了解。本文着重对该志的版式与递藏、编纂人员、所据蓝本及其依据等情况作一介绍,供方家指正。
一、隆庆志概况
隆庆志共十二卷,近十二万字。历经450余载,目前该志已不多见。笔者仅见国家图书馆所藏本,该本先后有“吴城”“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等藏书印。吴城,字敦复,号瓯亭,钱塘人,清雍正时监生,系清代著名藏书家吴焯的长子。吴城亦好藏书,所藏书籍有“绣谷亭续藏书”“吴城”等藏书印。可见隆庆志经由清代吴城、民国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递藏,得以保存至今。另据了解,日本亦藏有该志,然笔者未得一见。
隆庆志局部
二、隆庆志编纂团队
隆庆志载明:“知高邮州事丰城范惟恭修,高邮学正钱塘施之藩、训导山阴柳文同修,儒学生员王应元纂,陆典校。”
范惟恭,字思安,号淳斋,丰城县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四十四年任睢宁教谕,隆庆元年任安东县令,四年任高邮知州,万历二年(1574)升广东廉州府同知。在邮期间,他组织挑浚护城河,开支河达于丁家湾洞以便民田;修建青云楼、杏坛、泮池、棂星门、孔庙、启圣祠、名宦乡贤二祠、儒学学正及训导宅舍等等。
施之藩,钱塘县人,嘉靖四十年举人,隆庆五年夏六月任高邮学正,次年任高州府推官,后升任苏州府海防同知。隆庆志录有其所撰《重建高邮州儒学学正官舍记》一篇。
陆典,字南陵,号卧雪老人,高邮人。万历十四年以岁贡生任常宁县令,十六年任府学教授,不久即致仕归乡,七十四岁时去世。清雍正《高邮州志》(下称雍正志)及清《江南通志》有传。陆典关注民生,雍正志录有其纪灾诗多首。
王应元,字一之,高邮人。七岁时从陆典学诗,万历间为岁贡生。有一年,泗水大涨,有人建议引泗水假道高邮、宝应,由金湾入江。王应元上书吁请禁行该议,终使里下河七州县百姓免受洪涝之灾。万历四十五年本汪广洋《凤池吟稿》,王应元曾亲为校订;万历四十六年本陈造《江湖长翁文集》,王应元与其子百祥、百顺三人同任参阅。
柳文(1514—1574),字彬仲、学博,号少明、愚谷,山阴县人。屡困于科场,以资历被荐为岁贡生,隆庆二年任高邮教谕,五年迁婺源教谕,万历二年升任都昌县令,惜到任三日即卒于任所。雍正志录有其在邮所作《文游台赋》《重建明伦堂上梁文》《进德官居记》《夏禹王庙碑记》等赋文多篇。
柳文与山阴人徐渭(字文清)、陈鹤(字鸣野)、朱公节(字允中)、钱楩(字世材)、诸大绶(字端甫)、萧勉(字女行),及会稽人沈炼(字纯甫)、余姚人杨珂(字汝鸣)、新昌人吕光升(字尚宾)等结“越中十子社”。又与同乡张天复、罗椿被称为“越中三俊”,嘉靖三十年的《山阴县志》(下称山阴志),他与张天复二人同任修纂。
山阴志局部
三、隆庆志所据蓝本及依据
阅读隆庆志与山阴志,结合柳文曾参与纂修这两部州县志的史实,可推定隆庆志所依据的蓝本当为山阴志,其理由如次:
一是两志卷数、体例几乎完全一致。两志均为十二卷。隆庆志的卷首为述志、纂修凡例、目录、州境图、州城图、州署图等。卷一为《建置志》《疆域志》,卷二为《山川志》《水利志》,卷三为《物产志》《风俗志》《民赋志》《军政志》,卷四为《学校志》《祠祀志》,卷五、卷六分别为《秩官表》《选举表》,卷七为《宦迹传》《寓贤传》,卷八至卷十为《人物传》《人物外传》,卷十一、卷十二分别为《杂志》上、下。其体例及其各卷顺序与山阴志基本一致,唯山阴志卷三无《军政志》,且将《水利志》置于卷四《祠祀志》之前,将《学校志》置于《祠祀志》之后,将《选举表》《官师表》分别置于卷五、卷六。
二是两志版式基本一致。隆庆志的版本为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体为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的宋体字;板框高21.2厘米,广15.1厘米;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山阴志亦为每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体同为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的宋体字;亦为四周单边,白口。唯鱼尾为单白鱼尾。
隆庆志(左)与山阴志(右)页面对比
三是两志在“述志”“纂修凡例”及各卷卷首的概述部分内容相似或相同。如隆庆志《建置志》概述云:“志建置而首沿革,著世也。世有考,而郡之变合有所统矣。经制详于职司、公署者,职司之守也。王者之建,置莫先焉……”山阴志《建置志》概述云:“志建置而首沿革,著世也。世有考,而邑之变合有所统矣。经制详于职司、公署者,职司之守也。王者之建,置莫先焉……”两者仅“郡”“邑”一字之差。
再如,隆庆志《水利志》概述云:“河渠列于《山川》,乃复有《水利记》者,相地宜,重时务也。所以经邦土而裕民物者,咸系乎是矣。审其利,在去其害,为疏浚,为蓄泄,为堤防,时举而不失其宜,庶几为乐土矣。其谁永号者乎?”而山阴志《水利志》概述亦云:“河渠列于《山川》,乃复有《水利记》者,相地宜,重时务也。所以经邦土而裕民物者,咸系乎是矣。审其利,在去其害,为疏浚,为蓄泄,为堤防,时举而不失其宜,山阴信乐土。其谁永号者乎?”
可以想见,修隆庆志之前,柳文将其在家乡所修山阴志给众人翻阅参考,得到州府及其他参与者的首肯,后以山阴志为范本纂修而成隆庆志。
雍正志局部
隆庆志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高邮历史资料,对后来各本《高邮州志》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如雍正、乾隆志,亦同为十二卷,其体例多遵隆庆志,其版式亦同为每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黑鱼尾等。
附本文参考资料:
嘉靖《山阴县志》;
隆庆《高邮州志》;
万历本汪广洋《凤池吟稿》;
万历本陈造《江湖长翁文集》;
万历本《徐文长文集》;
康熙《钱塘县志》;
雍正《高邮州志》;
黄之隽等纂《江南通志》;
乾隆《丰城县志》;
乾隆《高邮州志》;
陈友兴点校本雍正《高邮州志》;
赖志龙《越中十子研究》,2013年。
作者:翟荣明,江苏高邮人,扬州作协会员,高邮市文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