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是一个历史地名,它在明清时代及其以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它的根源来源于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其简称为湖广行省、湖广省,它最初共辖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明代和清代后期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今之谓“湖广”,特指两湖。“湖广省”是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是明朝15个“布政使司”之一,下辖16个府:武昌、汉阳、黄州、承天、辰州、德安、岳州、荆州、襄阳、宝庆、郧阳、长沙、常德、衡州、永州、黎平 。
元代至正十一年(1274年)开始设立湖广行省,至康熙三年(1664年)拆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广行省共存在了390年。 湖广行省是非常典型的“鱼米之乡”,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历史上“湖广一家亲”的说法源于湖北、湖南两省历史上长期同属湖广行省的行政管辖,直至清朝康熙年间(1673年)因政治需要拆分后才形成现今的省份格局。 中国元代湖广行省的行政区划涵盖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区。这一名称来源于其管辖范围包含荆湖南路和广南西路两部分,故合称称“湖广”。湖广行省在历史上还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行政区。
为什么历史上有 “湖广一家亲”的说法呢?这来源于湖南、湖北两省在历史上长期的文化、地理和行政的密切联系有关系,其主要成因如下:两省在春秋时期同属楚国管辖,楚国文化深刻影响了湖南和湖北的民众。元朝设立湖广行省时,将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纳入同一行政区域,强化了其地域认同。虽然清朝康熙年间(1664年)将湖广行省拆分为湖南、湖北两省,但两省仍保留“湖广总督”职位,并共用洞庭湖作为天然边界。这种分而治之的治理方式延续了历史上的整体性。两省还在语言、饮食等文化特征相近,这种文化传承使民间长期保持亲切感。
湖广地区长期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清朝时期湖南、湖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这种经济纽带进一步强化了两省的联系。而且两省在民间互认亲缘关系,例如湖北人常说“这个夜宵就恰臭豆腐”,湖南人则说“起早便是热干面”,体现了两地地域的认同感。那么,湖广省分家的原因是什么呢?清朝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因为吴三桂叛乱,直接威胁到清朝政权稳定,为防止地方势力的割据,清朝以洞庭湖为界将湖广行省一分为二:北部设湖北省(武昌为省会),南部设湖南省(长沙为省会),并保留“湖广总督”职位统筹两省的事务。
湖广行省分家后,湖南湖北两省仍保留了相似的饮食文化(如嗜辣),并共享历史遗迹(如岳阳楼与黄鹤楼)。民间常以“湖广一家亲”表达地域认同,反映地理接壤与文化同源性。历史上的湖北湖南湖广一家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楚文化的文化传承:湖北是楚国的发源地,湖南在战国后期成为楚国势力范围,楚文化成为两省共同的文化根基。文学与历史:屈原流放沅湘期间创作《湘君》《湘夫人》,将湖南的文化特质融入楚文化体系,强化了两地文化认同。两省在地理、历史、文化上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直至清朝分省后才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边界。
历史上的湖广两省“一家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历史上这两省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明清时期仍以洞庭湖为界划分,形成了"两湖一家"的格局。历史上两省同属荆州管辖,楚文化渊源深厚,湖北荆州与湖南岳阳等地在古代是中原通往两广的重要通道。两省交界处分布着长江、汉江、湘江等河流,形成平坦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古代军事、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现代交通方面,高铁网络(如西十高铁)和旅游线路(如岳西至英山旅游专线)进一步拉近了两地联系。现代经济合作方面,湖北与湖南有产业互补性,所以这两省竞争的机率很低,携手共进的机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