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中美两国军队的正面交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彼时的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腐朽的封建统治根本无力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多局限于局部地区,如英国在西藏的渗透活动,以及东北军与苏联在中东铁路事件中的小规模摩擦,始终未爆发全面战争。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侵占中国东北,中日两国才正式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而中美两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大规模军事对抗,则要等到1950年的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源于朝鲜半岛南北政权的统一之争——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劳动党与李承晚领导的南韩政府为争夺半岛主导权而兵戎相见。战争初期,装备精良的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将南韩军队压缩至釜山一隅。就在朝鲜即将完成半岛统一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突然介入战局,凭借压倒性的海空优势迅速扭转战局,将朝鲜人民军从攻势逼入守势,最终演变成全线溃败。
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快速推进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抉择。尽管毛泽东等领导人深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亟需休养生息,但面对美军逼近鸭绿江边的威胁时,中国政府仍毅然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于10月25日在云山、温井地区与美军首次交火,打响了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第一枪。
这场战争暴露出交战双方对彼此实力的严重误判。美国方面基于两点判断认定中国不会参战:一是新中国刚结束内战,正忙于经济重建和剿匪工作;二是认为中国军队装备落后,不敢与二战胜利之师正面对抗。而中国方面虽然对美军的强大有所预估,但实战中仍被其立体化战争模式所震撼。长津湖战役就是典型例证——尽管志愿军成功围困美军陆战一师,但对方凭借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空中支援能力,最终竟能组织起有序撤退。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双方都开始重新评估对手。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一改此前轻敌态度,深入研究志愿军战术特点。而中国军队也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模式,彭德怀元帅提出的敲牛皮糖战术,通过积小胜为大胜的方式与联军周旋。这场持续两年九个月的战争最终以停战协定收场,但留给双方的震撼却远未消散:美国惊讶于中国军队顽强的战斗意志,中国则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战争的全新形态。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东亚地缘格局,更对两国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