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动荡的岁月里,一代名臣左宗棠以其非凡的胆识和远见,在荒凉的西北大漠戈壁中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曾命人在六盘山一带广植柳树,左公柳山西植及中腰,东则尽于山麓,这些柳树粗一抱多,高二三丈,每株相间三四步,夹道成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被称为左公柳的树木与江南柔美的垂柳截然不同,它们枝干挺拔,傲然挺立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上,成为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然而,这些柳树的来历远非简单的植树造林那么简单,它们背后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牵连出一位花甲老臣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的壮烈篇章。
晚清时期,朝廷内部就国防战略形成了两大派系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重点发展海军,保卫东南沿海。这位与左宗棠并称中兴四臣的重臣,在鸦片战争后力主建设近代化海军,斥巨资打造北洋水师舰队。他的主张基于两点考量:一是保护东南沿海这一国家财税重地;二是防范列强从天津登陆直逼京畿。而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则持不同见解,他认为西北边塞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京城的稳定。两派的分歧在阿古柏事件爆发后达到白热化。 阿古柏事件是晚清西北边疆的一场重大危机。这位号称中亚屠夫的浩罕汗国军官,趁清朝疲于应对列强侵扰和太平天国之乱时,率军侵入新疆。19世纪60年代,清廷对西北控制力日渐衰弱,新疆各地暴动频发,割据势力林立。喀什噶尔回部向浩罕求援,阿古柏借机率军入疆,逐步控制了天山南北。在浩罕汗国灭亡后,其残余势力投奔阿古柏,使其迅速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国和英国先后承认了阿古柏建立的毕杜勒特汗国。特别是俄国,这个一直觊觎中国西北领土的强邻,在19世纪陆续吞并了中亚各独立王国,其对阿古柏政权的承认显然包藏祸心,意图为日后侵占新疆铺路。 面对新疆危机,朝廷内部爆发激烈争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却遭到李鸿章等海防派的强烈反对。李鸿章上奏称新疆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认为乾隆年间收复新疆是得不偿失。他主张放弃新疆,承认阿古柏政权,使其成为清朝藩属。这一主张在朝中获得了广泛支持。然而,慈禧太后最终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左宗棠一边。太后之所以支持收复新疆,一方面认同左宗棠关于新疆物产丰富的观点,另一方面更担心失去占清朝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领土。此外,经历过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被迫逃往西安的慈禧深知,若西北不稳,将失去重要的战略退路。 然而,打仗需要巨额军费,而此时的清朝国库空虚。慈禧虽然支持西征,但只拨付了200万两白银,加上地方协饷300万两,远不足以支撑远征。于是左宗棠找到了他的财政后盾——红顶商人胡雪岩。这位与左宗棠关系密切的巨商,通过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1800万两,解决了军费难题。有趣的是,汇丰银行为确保贷款安全,甚至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其放弃支持阿古柏。 1875年6月,63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亲率六万湘军西进新疆。他命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随军而行,以示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行军途中,左宗棠发现插在路旁的柳枝竟在干旱的环境中成活,于是下令广泛种植,既为行军指路,又可防风固沙。这些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后来成为西北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人杨昌浚曾赋诗赞颂: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他先用一年半时间整训军队,淘汰老弱,提升战斗力。在具体作战中,先攻取北疆乌鲁木齐,再南下收复南疆。这一战略大获成功,阿古柏兵败自杀,其家族覆灭,新疆重归清朝版图。战后,胡雪岩因筹饷有功,被慈禧赏赐黄马褂和二品顶戴,成为显赫的红顶商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意义深远。不仅保住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挫败了沙俄的扩张野心,更在国势衰微的晚清时期振奋了民族精神。这位花甲老臣抬棺出征所展现的英雄气概,他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以及在困境中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后人所评价的,左宗棠以其雄才大略和铮铮铁骨,在晚清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