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演义》里,对隋末唐初的武将有一套颇具戏剧性的排序。小说把李元霸排在第一位,被誉为最厉害的猛将;此外还出现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至于主角秦叔宝,小说把他列在第十三位,同期并列的还有同样在唐朝建立中功勋卓著的尉迟恭。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的很多武将并非历史真实存在的形象,像李元霸这类就属于虚构角色,宇文成都、裴元庆也多半带着艺术加工的原型。
然而秦叔宝和尉迟恭是真实历史人物,二人都以功勋著称,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虽然在演义里,他们的武艺时常被描绘为旗鼓相当,甚至能互相较量,按严格史学的判断,秦叔宝的军事才能与谋略更具优势,通常被认为略胜于尉迟恭。史书上也有记载:尉迟恭最初效力于刘武周,后来被李世民派去对付他,结果尉迟恭在战斗中落败,选择向李世民降投。这一战果,使人们在解读两人的武艺强弱时,更多地关注军事指挥与战场策略的差异。
大约数十年前,在陕西西安出土的一块唐代碑文引发了新的讨论。碑文题为“唐故常州义兴县令、上柱国秦府君墓志铭并序”,主人的名字是秦怀道,正是秦叔宝之子。碑文开头便有一句极具张力的话语——“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据此推断,在唐高祖初年,秦叔宝曾在战事中擒得尉迟恭。与《旧唐书》中的记载相比,后者称尉迟恭是在战败后才主动投降李世民的,因此碑文中的表述似乎给出另一种力量对比:秦叔宝的武艺貌似确有高出尉迟恭一筹的说法。
不过,仍须对这类碑志保持审慎态度。墓志毕竟来自家族的记述,难免带有美化个人功绩的色彩,且也不能忽视史书中对秦叔宝某些事迹的冷淡处理,因为他并未参与玄武门之变,随之在李世民即位后,个人的政治与军事活动空间相对缩小。无论如何,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为我们理解唐初武将的真实实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也让人重新思考小说里“谁最强”的叙事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