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位继承往往由既定的前置安排决定,很多人会成为长年累月的太子,最终才登上皇位;但也有些人是两次正式登基的皇帝,他们的两次登基往往源自中间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宫廷阴谋与兵变动乱。今天就来介绍几位历史上有过两次登基的帝王,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关键事件。
第一个要说的是唐朝的李显,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唐中宗。李显在章怀太子被废黜后被确立为太子,待李治去世后便正式登基为帝。然而此时母后武则天异常强势,朝政多以她亲自指挥。为显示自己的权威,李显重新重用了韦后的娘家人,因此触怒了武则天,最终被废黜,立弟李旦为帝。李显因此被贬为房陵王,流放在外。后来,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重新接纳李显,恢复太子之位。再之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李显被重新拥立为皇帝,但他的皇位并未久安,最终落入妻子和女儿合谋毒杀,使他以凄惨的方式死去。
有趣的是,武则天后来的实际执政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显、李旦两人共同参与和影响的。因为李显的举动触怒了武则天,导致他被废,武则天又把太子之位交给李旦,称李旦为唐睿宗。李旦本来多为傀儡,武则天临朝称制,使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维持朝局稳定。不过最终仍然完成了两代太子、两度掌权的局面。唐朝的权力博弈使得李旦重新被立为太子,李显则在后来被迎回,继续履行太子身份。李旦登基后,李显虽被封为安国相王,实际权力受限;而韦后有图再度攀附权力并与其女合谋杀死李显的传闻也流传至后世。进入后期,李隆基(即后来著名的唐玄宗)起兵反叛,使得李旦再次成为皇帝,但很快又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则退为太上皇。这一连串的变动,构成了李显与李旦两位皇帝在唐朝历史中错综复杂的两次登基与权力轮替。
再谈赵构,即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历史上,众所周知赵构在南宋的初期被视为一个相对软弱的君主形象。金兵南下,岳飞等将领奋力抗金,但赵构与权臣秦桧之间的博弈让局势复杂化,最终导致岳飞被压制、金军影响力扩大。赵构曾经也有过退位的经历,许多人并不熟知这段历史。赵构在南逃并继续以皇帝之名在南方维持政权,直至苗臣、刘正彦等人发动兵变,史称苗刘兵变,使赵构被迫禅让王位。好在后来,刘光世、韩世忠等人求胜心切、再度起兵,政权迅速复辟,因此赵构也算是登上过两次皇位的人。尽管再次掌权不久,他还是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他本人则持续把持着朝政,直到他在八十一岁高龄去世。
明朝方面,明英宗朱祁镇也是典型的两次登基者。朱祁镇在九岁时就被立为皇帝,在当时由张太后主持政务,三杨之臣协助朝政。然而太后去世后,朱祁镇依赖于宦官集团,尤其是重用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日益严重。正是宦官的势力推动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在此战中被俘虏,弟弟朱祁钰即位为帝。后来,朱祁镇再次获释,被封为太上皇,形势尴尬。经过一场震动朝野的夺门之变,朱祁镇重返皇座,完成了第二次登基,因而成为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两次登基”的皇帝之一。
这几段历史共同揭示了帝位并非单纯靠血统传承就能稳定,往往伴随宫廷内外的复杂博弈、政变与外部压力,才让某些皇帝在不同阶段实现“再登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