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上成就卓越、声誉卓著的四家药店包括山西广誉远、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和广州陈李济。它们不仅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承载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制药哲学和品牌传承。
一、山西广誉远
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前身是“广盛号药店”,后更名为“广誉远”。
其拳头产品定坤丹(滋补气血)、龟龄集(补肾壮阳)曾是宫廷御药,用料珍稀,制作工艺复杂。至今严格遵循九蒸九晒熟地黄、水飞法等古法炮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誉远坚持“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注重药材的道地性和传统炮制技艺。将中药古法炮制工艺完整保留至今,成为中华医药文明的活化石。
现品牌拥有药企为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600771.SH),1996年11月5月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北京同仁堂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乐显扬在北京创立,自1723年起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共188年,奠定了其“皇家御药”地位。
作为中药行业老字号,同仁堂的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著称,拥有400余种中成药品种,涵盖心脑血管、补益、清热、妇科等类别。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都是其代表性产品。
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深入人心,成为中药行业的品质标杆。
品牌拥有药企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1997年6月25日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杭州胡庆余堂
杭州胡庆余堂,由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创办,与北京同仁堂并称“南北两大药堂”。
胡雪岩在事业鼎盛时期,怀抱“济世”、“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创办药堂,取名“庆余堂”(源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堂内悬挂胡雪岩亲书的“戒欺”匾额,强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以传统炮制技艺闻名,如手工泛丸、铜锅煎胶等。
胡庆余堂在膏方领域独具特色,并开发了药膳、中药护肤品等大健康产品。旗下的“胡庆余堂阿胶”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商;还有中药二级保护品种“小儿泄泻停颗粒”和“胃复春片”、国宝级中药“金衣装安宫牛黄丸”、阴阳双补名方“无比山药丸”等重磅单品。其传统制剂如乌鸡白凤丸、辟瘟丹、紫雪丹、全鹿丸等也闻名遐迩。
胡庆余堂作为“江南药王”,现归属上海医药体系,仍然保留独立品牌运营,但生产研发与上海医药协同,尤其在药饮片、膏方领域。成为上海医药旗下的重要品牌,"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品牌拥有药企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07),1994年3月24日上市,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广州陈李济
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600年),由广东商人陈体全、李昇佐共同创立,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尚存。
陈李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制药企业之一,擅长生产传统中成药,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其主要产品有壮腰健肾丸、舒筋健腰丸、补脾益肠丸、喉痰灵胶囊、乌鸡白凤丸等。
陈李济首创了蜡壳蜜丸工艺,用蜡壳密封药丸,便于储存和长途运输,引发了中药包装的革命。
陈李济陈皮在制作工艺和年份积累上享有盛誉,是广东“三宝”之一。
现品牌拥有药企为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32.SH),2001年2月6日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这四家百年老店能跨越数个世纪依然焕发生机,核心在于它们都将诚信与质量视为生命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技艺。它们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当今的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中,也依然是中医药行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