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丈夫邱清泉战死至今已过数月,这段日子里,叶蕤君无数次在深夜里崩溃落泪,独自蜷缩在房间里压抑着哭声。然而,每一次情绪濒临崩溃之际,她又会反复提醒自己要坚强,要独自撑起整个家庭。
她对局势有着清醒的认知,国民党的败势已无法挽回。前几日,她甚至得到了确切消息:蒋介石正打算仓促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并已列出一份特别名单,要求将名单上的将领家属一并转移至台湾,邱家恰在其列。
然而,在当下这种扑朔迷离的局面里,叶蕤君心中满是未知。她无法预料解放军会如何对待国民党将领的遗孀:是敌视打压,还是宽容善待?唯一能够明确的是,此刻她最稳妥的选择,就是带着孩子们设法前往台湾。
但一家人同时逃亡,人数庞大,想要避过解放军的眼线谈何容易?若一旦被捕,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即便侥幸抵达台湾,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又如何安身立命?这一连串沉重的问题像枷锁一样困扰着她。夜色渐深,她依旧呆坐在院落中,天色已暗、凉意渐浓,寒气悄然钻入骨缝,她却浑然未觉,只是木然地望着前方。
继续求学 暂居上海
1949年,随着解放军大军南下,南京被攻克,国民党残余部队仓皇撤退。叶蕤君心中暗下决心,要趁此时机带着家人前往台湾。天刚蒙蒙亮,她便轻声唤醒熟睡的孩子,抱着行李仓促上路。
然而因为随行人数太多,行迹难免引人注目,刚抵达福建时,他们便被解放军发现。经过盘查后,解放军得知他们竟是名将邱清泉的家属。令人意外的是,解放军并未对他们加以拘押,而是经讨论后给予宽待,特意为他们开具了通行证,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去向。
这件事在邱清泉之子邱国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前,他始终担忧自己作为国民党将领的后代会受到排斥甚至迫害,因此一直举棋不定,不知该追随母亲前往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继续求学。彼时他年仅十九岁,正在圣约翰大学就读,学业未竟。母亲希望一家人团聚以便相互照应,但在经历这次事件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回到上海完成学业。
1952年,他顺利从圣约翰大学毕业,随后进入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图书馆,担任外文书籍的采编员,专责编目工作。他为人沉稳谨慎,深受学术氛围熏陶,平日里独善其身,潜心钻研,才学渐丰,气质儒雅。与此同时,他相貌端正,责任感极强,虽少与人交往,但乐于助人,渐渐吸引了不少敬慕者,其中便包括袁世凯的一位后辈。
这位出身显赫的女子在图书馆同样任职,姿容出众、气质优雅,博学多才,虽不乏追求者,却被邱国渭的坚韧与坦然所吸引。她主动表达爱意,勇敢追求,邱国渭也逐渐被打动,两人最终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婚后妻子因体质孱弱,无法承受下乡劳动的艰苦,很快染病。赤脚医生执意为她注射药物,却忽视了她对针剂过敏的警告,酿成悲剧,她因此丧命,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邱国渭痛不欲生,料理完后事后,含泪带着女儿们返回上海。
无法升职 事出有因
妻子的骤逝让邱国渭心中留下巨大空洞,但他深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唯有坚强才是唯一出路。他强忍悲痛,继续在图书馆默默耕耘,努力兼顾家庭与事业。他拥有深厚的外文功底和丰富的编目经验,还兼任学校讲师,所培养的学生往往能力突出,广受好评。然而,纵使他才华横溢、贡献卓著,自1952年入馆以来,直至1980年,他依旧只是普通职员,从未获升迁。究其根源,正是因为他的父亲——邱清泉。
邱清泉生前的形象极为复杂:他既是抗日战场上的民族英雄,也是在内战中为蒋介石效命、与共产党对立的国民党将领。少年时的邱清泉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曾参与“五四运动”,从中萌生了浓烈的救国情怀。后来他入读黄埔军校,成绩出众,因赴德国留学而受到蒋介石器重,回国后在抗日战场屡建奇功,被誉为“邱疯子”。然而,随着抗战胜利,他受蒋介石笼络,参与内战,最终死于战场。正因这段历史,儿子邱国渭在新政权下受到压制,始终难以突破仕途的瓶颈。
政策优待 定居美国
邱国渭虽长年身处困境,却始终坚守本分。19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他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邱国渭的妹妹们因在联合国工作表现出色,获得新中国政府的重视,中央得知她们在美国尚有一位哥哥,便开始对邱国渭格外照顾,不仅在上海市政协任命他担任委员,还让他参与涉台事务。然而,他本性淡泊,更热衷于学术与教育,政治职位对他来说只是责任而非追求。
晚年时,他逐渐萌生回到家人身边的念头。他先后以探亲名义三次前往美国,每一次都带走一个女儿。最终,他选择不再回国,彻底定居美国,与母亲和妹妹们团聚,弥补了多年离散的遗憾。
总结
邱清泉的一生功过并存,他以热血抗击外侮,却也因忠于蒋介石而与共产党为敌,最终给家人留下沉重负担。邱国渭则在父亲的光环与阴影中度过了曲折的一生,既曾受益,也长期受限。他的一生正应了佛家的“诸行无常”,映照出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起伏与无奈。
参考文献
[1] 洪振宁 《“国家记忆”中的邱清泉》[N] 温州人 2017年第17期
[2] 武重年 马长林 《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N] 世纪 2018年第4期
[3] 盛巽昌 《关于〈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补正》[N] 世纪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