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从历史长河看,确实一直不安分,尤其在二战时期,凭借本身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短时间内就能拉起上千万大军,这不是虚夸,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全力推进工业化,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经稳坐亚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宝座。
钢铁工业是日本的命根子,产量在当时不断刷新纪录。1937年已达580万吨,1940年更是突破680万吨。这些钢材没有浪费,几乎全部投入到战争机器中,用来制造坦克、飞机和军舰。汽车产业同样发展迅速,丰田、日产的前身在当时年产几万辆汽车,稍作调整就能变为军用卡车与装甲车。至于造船能力,日本的川崎、三菱等大型船厂年产量轻松过百万吨,战时转向航母、驱逐舰建造,使得日本海军一度位居世界第三。
人口上,日本本土拥有七千多万人,其中三千万适龄男性。征兵制度极为严格,18至45岁几乎无一幸免。1937年对华全面侵略时,日本军队人数还只是几十万,到1944年,军力规模膨胀至七百万以上,这背后靠的就是国家对经济和资源的全面掌控。工厂昼夜不停运转,民用生产几乎全面转向军需,形成高效的战时体制。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便对中国步步紧逼。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更是全面开战,投入兵力超过两百万。其原因在于日本高层始终认为中国软弱可欺,资源丰厚,完全可以榨取。东条英机等军国主义头目更是主张扩大战争,他不仅是首相,还兼任陆军大臣,硬生生把日本拖进太平洋战场,但对中国战线的投入从未减少。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掠夺中国资源来养活本土工业机器。
在战争前,日本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出口纺织、机械换取石油、铁矿等原料。化工产业能自给合成橡胶,解决天然橡胶短缺难题。机床制造水平高,使得军工品能够快速批量化生产。比如零式战斗机,从设计到量产仅用了几年,1940年投入生产后,一年即可产千架。海军方面,1941年珍珠港袭击时,日本已拥有10艘航母,总吨位超过50万吨,几乎全部由本土船厂建造。
日本的军事动员能力,还得益于长期的教育与宣传。小学阶段就开始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使得年轻人随时能上前线。到1945年,日本甚至动员妇女和老人组建“国民义勇队”,号称2800万人,虽然装备简陋,但显示出其拼命姿态。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推行伪政权政策,扶持汪精卫政权,掠夺煤铁资源直送本土。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杀害两千万以上中国平民,南京大屠杀30万,731部队更是犯下滔天罪行。
然而,日本的软肋同样明显,那就是资源极度依赖进口。石油八成以上靠美国,铁矿依赖澳洲和东南亚。1941年美国禁运,日本便孤注一掷袭击珍珠港,企图抢夺东南亚油田。但随着中途岛惨败、补给线被切断,日本工业体系逐渐崩溃,军力也难以为继。1943年起,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等地接连受挫,飞机和舰船损失远超补充能力。
尽管如此,日本在中国战场仍死撑。1944年发动“一号作战”,投入50万大军,妄图切断中国内地与盟军补给线。此时日本海军在莱特湾几乎全军覆没,但高层仍幻想反攻。美军B-29轰炸机自塞班岛起飞后,对东京和各大工业区展开毁灭性轰炸。1945年3月的东京大轰炸,一夜烧死十万平民,令日本工业产能大幅瘫痪。
随着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以及苏联出兵满洲,关东军彻底溃散。日本高层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直到本土被炸得满目疮痍,日本才彻底认输。
战后,日本被迫解除军队,修改宪法,放弃战争权。尽管如此,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却始终暧昧。靖国神社供奉战犯,多位首相前去参拜,屡屡引发中方抗议。即便在经济腾飞后,日本仍未彻底正视侵华历史,教科书里淡化南京大屠杀,年轻一代对那段血腥往事知之甚少。
当下,日本仍是世界主要工业国,人口1.2亿,钢铁、汽车、半导体产业实力强劲。自卫队25万,装备先进,具备在紧急状态下扩充百万兵力的潜力。虽然宪法限制其主动发动战争,但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限制,国防预算连年增加,购买F-35战机、部署导弹,显示出一定扩军倾向。
对华关系上,日本一方面依赖中国经济,是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在钓鱼岛和地区安全问题上表现强硬。近年来更配合美国在科技与军事上的遏制动作,加入AUKUS技术合作,明显意在制衡中国。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日本这种“不服气”的心态往往要靠沉重打击才能收敛。二战中,直到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日本才真正低头。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超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日本难再重蹈昔日扩张之路。和平才是长远之计,否则一旦再度挑起战争,本土的安全与发展必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