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路大军重夺晋阳
公元619年,李渊的四子李元吉在晋阳城内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民众的怨气不断积累,终于在一场爆发后,刘武周联合了自己的盟友宋金刚,成功攻占了晋阳城。李元吉在危急时刻逃回了长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失地,李渊的怒火几乎要燃烧整座长安城,但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晋阳,毕竟,晋阳的失陷不仅让家族财富受损,还可能动摇大唐的根基。
晋阳城可是李渊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家当库,里面不仅有储备粮草,而且还藏着大唐未来的希望。光是粮草就足够支持十年的供应,失去它,李渊简直无法忍受。除此之外,晋阳还是“龙兴之地”,是大唐的根基所在,许多士族和官员的家眷都安置在那里。如果晋阳不能重新夺回,不仅会伤士气,还可能导致政权的动摇。
于是,李渊决定派出三路大军,组建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阵容,准备向洛阳进军。第一路军由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亲自指挥,兵力三万,阵容包括秦琼、程咬金、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等名将,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智囊。第二路由李渊的堂弟李孝基、表弟独孤怀恩及副宰相唐俭统领,兵力近两万,任务是支援李世民,主攻夏县的吕崇茂。第三路军由猛将秦武通指挥,负责牵制晋阳南方的王行本。
从这三路大军的配置可以看出,李渊几乎把手中的精锐力量都投入到了这次行动,唯一没有派出的就是裴寂和太子李建成。尤其是李世民的主攻大军,成为了李渊最寄予厚望的力量。
在战役初期,李世民在11月时到达黄河边,正值严冬,黄河冰冻,李世民带领三万大军在结冰的河面上滑行,几乎就像在玩滑冰,欢声笑语之间,成功跨过了这道天然屏障。随后,李世民的军队来到柏壁,百姓得知是李世民亲自带队,都纷纷出来送粮送水,支持大军的后勤供应。李世民则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用眼神威慑敌人,直至敌军露出破绽,才猛然出击,迅速将敌人压制。这一战术,李世民用得非常娴熟,后来他在虎牢关一战中,正是凭借这种策略,成功擒获了敌军双王。
然而,正当李世民在柏壁稳扎稳打时,李渊的第二路大军却发生了致命失误,给了敌人反击的机会。
二、李渊是只老狐狸
李孝基和独孤怀恩决定攻占夏县,但要攻城,必定需要云梯等攻城器械。为了建造这些器械,李孝基拖延了攻城进度,给了吕崇茂足够的时间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心生一计,他决定暂时对付李世民,设法钓住他,再派兵去攻打李孝基。
于是,宋金刚派出了第一猛将尉迟恭,迅速赶往夏县。这一支快速部队展开了闪电般的进攻,李孝基的军队因为专注于云梯的建设,根本没有任何防备,结果毫无悬念地被尉迟恭击溃,李孝基、独孤怀恩、唐俭等人被俘。
这一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渊和李世民的耳中,情况变得相当紧急。李世民此时无法回援,因为宋金刚早已料到这一点,必定会趁机攻击,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与敌军对峙。而李渊方面也无兵可用,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李渊展现了他的老谋深算,他派人带着大量的金银宝物和亲笔信,秘密潜入夏县,与吕崇茂进行了一番巧妙的“糖衣炮弹”攻势。李渊言辞恳切,许诺各种利益,成功说服吕崇茂投降。吕崇茂在动摇之际决定投降,但没多久,尉迟恭就得知了消息,直接将吕崇茂斩杀,并带着俘虏返回宋金刚。
然而,李渊的“反间计”也迅速起了作用,当尉迟恭带着俘虏返回途中,遇到了李世民派出的秦琼和殷开山。这两位猛将阻截了尉迟恭,成功在美良川击败了他。分析下来,李渊显然在暗中挑起了尉迟恭与吕崇茂的内斗,最终让李世民得以逆转局面。
李渊的深谋远虑和巧妙策略使得他成功利用了敌人的矛盾,为李世民提供了突破口。历史上,虽然李世民被认为是大唐的英雄,但李渊的聪明才智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没有李渊幕后操作,李世民如何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三、李渊要割肉给秦琼吃
随着夏县的吕崇茂死于李渊的反间计,尉迟恭在美良川遭遇秦琼的击败,宋金刚的粮草耗尽,只得撤退。李世民决定此时是与宋金刚决战的最佳时机。公元620年四月,宋金刚在粮草耗尽后撤退,这时李世民带领大军狂追,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奔袭200里,直逼高壁岭。此时,李世民的军队虽然孤军深入,但他依旧坚持不懈地追击,准备迎接最后的决战。
当李世民带领队伍接近宋金刚时,刘弘基担心马匹无法承受如此长时间的奔波,劝李世民停止追击,但李世民毫不犹豫地说道:“虽然我们困难,但宋金刚绝对没有预料到我们会如此追击,所以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李世民成功将宋金刚逼入绝境。
在决战中,秦琼、徐世绩、程咬金在正面与敌军交战,李世民则从后方发起攻击,成功夹击大破宋金刚。最终,宋金刚撤退,而晋阳城也顺利被李世民重新夺回。消息传回长安后,李渊欣喜若狂,立即写信给秦琼表示感谢,信中言辞“肉疼”,甚至表示如果秦琼愿意,他可以割肉给秦琼吃以表谢意。
这封信的背后不仅是李渊对秦琼忠诚的奖励,也是他对战局贡献的认可。在这场战争中,李渊不仅仅是幕后指挥,他的决策和策略为李世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