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前,便提前将皇位传给他,那么整个明朝的历史走向很可能都会改写。尤其是朱棣,恐怕连谋反的念头都不会生出,更遑论后来成功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了。我们只要理清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件事就会显得格外清楚。
第一个时间点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在巡视陕西归来不久,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几岁。第二个时间点则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两者之间,整整相差六年。如果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或更早的时候就选择禅位,让朱标先登基,自己退居太上皇的位置,那么朱标便会名正言顺成为新皇帝。按照明初立太子的惯例,朱标继位后必然会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子。原因也很清晰:朱元璋称帝后立朱标为太子,而朱标去世后,不到半年朱允炆便被立为皇太孙。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眼中,太子之位是绝不能长期空悬的。
假设这种传位提前发生,局面将截然不同。朱标即位后若不幸去世,那么皇太子朱允炆就会顺理成章登基,而朱元璋仍旧健在,作为太上皇监督辅政,有六年的时间帮孙子稳固政权。此时,朱元璋的政策可能依然严厉,他仍然会处理那些骄横跋扈的功臣,比如蓝玉等居功自傲的将领可能难逃清洗。然而,那些低调忠诚的将领,则很可能被交由朱允炆任用。至于诸王分封的问题,朱元璋即使还会赋予他们一定的兵权,但六年间朱允炆早已稳坐帝位,削藩的准备和基础都会更加充分。
朱允炆本人性情宽厚仁慈,比起祖父要柔和许多,但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他的决策必然会更果断。若能在青年时期便随军亲征北方蒙古诸部,借此与冯胜、傅友德、蓝玉、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等一批名将并肩作战,必然能积累威望,获得朝中军方的认可。经过几年的磨合与历练,朱允炆的治国能力和权威都会大幅提升。等到朱元璋去世之时,朱允炆已是稳坐帝位六年的天子,削藩也能循序渐进进行,而不是如史实中那般急切,导致诸王强烈反弹。
在这种局面下,燕王朱棣的处境则完全不同。他依旧会被安置在北平,手中不过是区区几百护卫亲兵。由于没有机会亲自统兵征战,他在军中毫无根基和声望,更没有造反的资本。既然无兵无势,也就无从发动靖难之役。而朱允炆稳固的统治,又让朱棣自身安危毫无威胁,他自然没有必要铤而走险。久而久之,朱棣恐怕只会安于燕王身份,不再心怀皇位之念。如此一来,明朝前期的政局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稳定局面,靖难之役根本不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