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典,字祥云,湖南宝庆府巨口镇(今邵阳市新邵县巨口铺镇)人。他年仅十八岁便投身军旅,最初在王鑫部效力,后来转隶曾国荃麾下,成为湘军吉字营的中坚将领。李臣典性格勇猛,作战异常拼命,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事中屡立战功,从一名普通士卒迅速晋升为守备、参将、总兵、提督。尤其在攻克天京(南京)一役中,他战功卓著,功列第一,清廷赐封其为一等子爵,死后更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忠壮”。
同治三年初,湘军吉字营为夺取天京外围要地,先后进攻太平军修筑的坚固堡垒“天堡城”。此城位于钟山顶峰,地势高耸,火炮林立,能俯瞰城内外。因其制高点位置,吉字营一度无法接近城墙,只能远远扎营。经过血战,湘军最终拿下天堡城,但不远处的“地堡城”仍在太平军控制之下。地堡城守军凭借火力优势,封锁了清军靠近城根的道路,迫使湘军多次开挖地道,均被发现而失败。直到同治三年六月初,湘军才费尽气力,终于摧毁地堡城。
攻下地堡城后,曾国荃采纳李臣典的建议,在龙脖子山上布置百余门西洋大炮,昼夜轰击太平门城墙,使太平军难以立足。同时,湘军又堆积柴草至与城齐高,制造出随时可攻城的假象。由于城头火力凶猛,太平军士兵只能专注于防御攻城,而未能及时察觉湘军重启地道计划。事实上,早在地堡城未破之前,李臣典便曾率部在龙脖子山下挖掘地道,但因过近而被发现,遭太平军火力压制,只得半途而废。如今时机成熟,他利用旧道,加紧开凿,日夜不息,连续五天五夜,终于在六月十五日将地道掘至城墙下方。
六月十六日清晨,李臣典督率部下在地道内安置炸药,约定正午点燃引信。太平军察觉异状,急派人冲出太平门试图破坏,但李臣典早有准备,率兵迎击,数十名太平军当场毙伤,余众仓皇而退。正午时分,曾国荃下令点火,地动山摇,一声巨响震天,太平门一段长约二十余丈的城墙被炸塌。然而,朱洪章部四百余名士兵因距离过近,被爆炸波及,死伤殆尽。刘连捷率第二梯队踏着同袍遗骸冲入城中,血战之惨烈,难以形容。城内太平军早已断粮,靠野草充饥,虽拼死抵抗,但终因力竭难支,数次反击均告失败。至当日傍晚,天京九门尽陷,太平天国至此覆亡。幸存的太平军士兵拒不投降,聚于天王宫前广场,自焚殉国,场面悲壮。
然而,湘军攻城成功后,曾国荃默许部队烧杀抢掠三日,繁华的六朝古都瞬间化作人间炼狱。李臣典虽以勇猛著称,但人品却极为污秽。入城后,他纵容部下掳掠妇女,自己更沉溺于声色之中,史载其“日御九女”,因纵欲无度,身体迅速崩溃,不到半月便病亡,年仅二十七岁。朝廷为遮掩丑闻,曾氏兄弟谎称他因挖地道时受伤致死。但史家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直言:“公恃年壮气盛,不谨,疾之由也”,揭露其真实死因。
事后,清廷大肆封赏破城功臣。李臣典因地道爆破立下首功,被封男爵,赏赐丰厚;朱洪章虽第一个冲入南京,却因曾氏排挤,只得“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至于李臣典,虽因勇猛被铭记,但其早逝与丑行,也成为后世议论纷纷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