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秦国曾经极为强大,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向前,終究难逃衰落的命运;与之对照的,是汉朝在几百年的光辉之后,依旧沉寂在黄土之下的沉默深处。造成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历史潮流的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也因为人才的匮乏与奸臣当道的现实并存。尽管臣子之中不乏奸邪之徒,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言论就全盘否定他们的一生,贴上“丑陋”的标签。例如唐代的李林甫,这位人物在史书上极为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大臣之一。如今人们对他的评价多为负面,普遍认为他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推手。
作为李林甫的前任,张九龄曾在寒窗苦读中坚持十年,最终考取功名,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逐步步入朝廷的官场,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波折与坎坷。相比之下,李林甫的起步就显得格外幸运——他出身就带着“金钥匙”,凭借着与皇室的亲戚关系直接进入权力核心,两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距。张九龄曾经直言,如果李林甫成为当朝掌权者,唐朝很可能因此付出毁灭性的代价。此话一传入李林甫耳中,便引发他对张九龄的深深不满,从此在背后对张九龄设下重重隐患,制造各种难题来对付他。
但那时的张九龄并非等闲之辈,他才华卓越,处事处处显出色,受到朝野众多人士的敬重,威望在朝中极高。李林甫不敢与他正面冲撞,只能在幕后施展各种小动作,不断向唐玄宗吹嘘张九龄的缺点与失误,试图动摇皇帝对张九龄的信任。日积月累之下,唐玄宗与张九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关系也渐渐疏离。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李林甫看到了扳倒张九龄的绝佳机会。经过一番周折,张九龄最终被赶出朝廷,调往偏远地区任官,昔日的光环不再,风云也随之转变。
张九龄离去后,李林甫正式成为他的接替者,稳坐唐玄宗身边的左右手,国家大政几乎全部实权落入他的手中。尽管如此,李林甫的野心并未止步,他仍然渴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另一位同样是皇族亲戚的人物李适之,这本是一个有力的棋子,但李林甫并不愿让对手们继续站在同一个棋盘上。于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向唐玄宗吹风,最终使李适之被排挤出核心权力,自己重新掌握着往日的辉煌与控制力。
看到这里,许多人不禁指责唐玄宗的昏庸,但事实并非如此。唐玄宗确实看得出李林甫的才能,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甚至连安禄山都对他心存畏惧。直到李林甫去世,安禄山才掀起风暴,给唐朝带来巨大的挫折。可在李林甫死后的几千年里,历史常将他定性为奸臣,忽略了他在世时对国家安定与治理的实际贡献。这一段历史留下的争议,至今仍在学界和后人之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