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李自成与张献忠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解读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崇祯初年两人先后揭竿起义时,便像两道难以撼动的顽强之力,在明军的追剿中经历多次失败又再度出击,始终活跃在大明的腹地之内。两人的行动轨迹并非一味顺遂,却也不断给朝廷造成压力,让明末局势走向更加错综复杂的阶段。 李自成起义
不过,若把他们仅仅等同于“只要面对满清就无所不能”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其实两人的顽强固然突出,但他们麾下的部队在战斗力方面并不稳定,面对明军的围剿,往往陷入被围、挫败、撤退、带动百姓随行、重新整补力量、再度受围、再度失利的循环之中,缺乏稳定的取胜节奏。 闯王李自成 在这种情形下,所谓“闯王”的名号更多是豪情与时势的综合体,而非凭借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所铸就的荣耀。他们的战斗力常被现实条件所压制,粮草不足、士气波动、后勤匮乏、指挥协调不畅,成为连绵战争中的致命短板。面对明军的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及其追随者往往处于劣势境地,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面对明军的围剿,李自成、张献忠及其他农民起义军的胜利并不多见。无论对弈的,是以孙传庭、洪承畴这些明末之际的名臣指挥的围剿,还是面对贺一龙、左良玉等明末名将的对抗,他们都以失败居多、胜出为少数的格局为常态。若以战斗力来衡量,起义军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人力规模的潜在可用性,而非真正的战术与体系性优势。 李自成之所以最终能够推翻明朝、建立新政权,根本原因并非因为他的军队具备压倒性的作战力,而是在于时代的大背景所造成的机会。极端气候下的小冰河时期让粮食供给更加紧张,崇祯的指挥与治国策略更显混乱,而明朝的统治阶层长期腐败、不思进取,民间怨声沸腾,给了起义者广泛的投射空间。正是这种“时势造英雄”的历史逻辑,使得起义的领导者获得了超越以往的实施机会。 崇祯帝的悲剧性处境也在此时显现无遗,悬崖之上的决策失误、朝廷内外的腐败与无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转向新秩序的关键推手。若没有这些外部条件,李自成即便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难以在没有稳固基础的情况下一举完成政权的更替。 因此,李自成、张献忠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时局所赐予的机会,而非他们自身的绝对军事优势。对手的失误与沉浮给了他们崛起的空间,所谓强大并非来自于内部深厚的治理能力,而是外部环境的激发作用。 实际上,李自成的统治根基极为薄弱,从他带领零散的几千人进入灾荒遍野的河南起号,到后来大军压京推翻明朝,整个过程仅用时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里,他始终以战斗为核心、以裹挟民众为手段,缺乏对地方的治理愿景与长期战略的布局。 他既没有真正经营地方的眼光与打算,也没有在战后稳固根据地的时间与资源安排,更没有系统性地培养本地人才。所谓的百万大军,除了为数不多的老部队外,多半是以声势取胜的乌合之众,像蝗虫般毁伤地方秩序,面对已达到顶峰的满清八旗军队,几乎没有持续的战斗力可言。 对李自成而言,最大的潜在优势其实是庞大的人力资源,但他并未将这一优势有效地组织起来,反而使之沦为前线的负担。失去了稳固的后方基地与持续的后勤支撑,入京后部队的纪律与战斗力迅速下降,面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清军,以及被降服的吴三桂等力量,局势很难再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