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完全缺乏影响力。事实上,许多女性凭借智慧、勇气或独特的机缘,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她们或是令国家陷入困境的祸水红颜,或是辅佐帝王、兴旺家国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在历史长河里,不少女性都在决定性的时刻发挥了作用。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大多只记得那些叱咤风云的男性英雄,而对女性的贡献往往忽视。然而,在那样的乱世中,也有女性以非凡的身份与智慧,深刻影响了时代走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不容小觑的女性——吴夫人。有人曾评价,如果刘备能娶她为妻,其作用远胜十个诸葛亮。
吴夫人并非寻常女子。她不仅是东吴开国之母,还是三任君主的核心亲属。她是孙坚的妻子,孙策、孙权的母亲,可以说是东吴的精神支柱。《三国志·吴书·妃嫔传》中对她有明确记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史书中的吴夫人并不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吴国太”。在小说中,吴夫人的形象被拆分成“吴太夫人”和“吴国太”两人,而真实的历史上,她兼具这两者的形象与地位。
吴夫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吴辉曾任汉朝奉车校尉、丹阳太守。她自幼家境优渥,因家庭熏陶而聪慧多才。但命运多舛,父母早逝,她与弟弟吴景迁居钱塘,依靠亲族照拂。年轻的吴夫人不仅才情出众,而且姿色出众,很快成为当地闻名的才貌美人。这时,她吸引了一个特殊男子的注意——正是当时被视为“狠角色”的孙坚。
孙坚年轻时便因胆识而声名远扬。相传十七岁时,他独自吓退海盗,凭此举在乡里名声大振,赢得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追随。听闻吴夫人美名后,他主动求娶。然而吴家的亲族担心孙坚心思狡黠、性情浮躁,不愿答应。就在僵持之际,吴夫人挺身而出,她不愿因自己拖累亲族与孙坚结怨,果断表示愿意嫁人,哪怕婚后遭遇不幸,也愿认作命数。这番话不仅展现了她的聪慧与胆识,更显示出远超寻常女子的担当。
婚后,吴夫人为孙坚生下四子一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以及一位女儿(多被认为是孙尚香)。家庭逐渐壮大之际,天下却动荡不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孙坚因随军作战立下大功,很快升任长沙太守。五年后,他又投身讨伐董卓的战役。然而天不假年,公元191年,孙坚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留下年幼的儿女。那一年,孙策仅十六岁,孙权九岁,孙翊七岁,两个更小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骤然失去丈夫的吴夫人,只能独自挑起抚养、庇护子女的重担。
面对接连的打击,吴夫人并未屈服。她带着孩子们迁居江都,受到张纮的帮助。此后,她既是母亲又是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尤其在孙策早逝后,更将希望寄托在孙权身上。孙权聪慧孝顺,最终成长为东吴基业的稳固支柱,连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其中,吴夫人的教育与引导功不可没。她既能安抚族人,又能以母亲的身份稳固军心。孙策平定江东后,曾打算血洗豪杰,吴夫人劝谏他以仁德服人,避免东吴陷入不稳。可以说,她是孙氏政权背后的定海神针。
公元200年,孙策因轻敌遇刺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孙权此时刚十八岁,难以独自掌控局势。为了稳定江东,吴夫人临朝而治,在张昭、张纮等文臣辅佐下,替孙权处理国家事务。虽无正式的君权,但她的威望与智慧,使得东吴在最危急时刻避免了分崩离析。可以说,她是东吴真正的奠基者之一。
吴夫人晚年辞世后,与孙坚合葬于苏州盘门外。孙权为了纪念母亲,在其旧居修建“报恩寺”,以表孝思。从历史角度看,吴夫人不仅美丽贤良,更是极具政治远见与母仪风范的女性。若她当年能与刘备或曹操结缘,或许三国鼎立的局面会被彻底改写。她的智慧未必如诸葛亮般运筹帷幄,但她的影响力,足以改变江东乃至整个三国的格局。
历史往往记住的是那些驰骋疆场的英雄,但吴夫人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在乱世中左右乾坤。她的价值,被同时代人低估,却在后世看来,胜过十个谋臣。这样的女中豪杰,怎能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