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刘禅能够安稳地坐在皇位上,始终没有人胆敢公开与他争夺权力,其背后主要有两个深层次原因。很多人对刘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昏庸无能”的标签上,认为他之所以能稳固皇位,完全依赖诸葛亮的辅佐。然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依旧安然无恙,且无人敢起兵篡权,这一点令不少人困惑。为什么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反而能在群雄并立的时代安稳掌权?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点:刘禅并非真正的昏君,他自身能力远超世人印象。
许多人之所以觉得刘禅无能,是因为他在蜀汉国土尚未全面丧失的情况下选择了开城投降,最终导致“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流传开来,令他背上了“不仁不义”的骂名。然而,从正史记载来看,刘禅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统治者。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刘禅为什么能在位四十余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第二,在割据益州的诸多势力中,有哪位君主像他一样,一生支持十多次北伐,展现出如此刚烈的意志?答案显而易见,他绝不是外界想象的庸才。
刘禅自幼受到刘备的高度重视。作为刘备年近半百才得来的第一个亲生儿子,他从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刘备不仅让他熟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典籍,夯实治国理念,还让伊籍、诸葛亮亲自教导,甚至让他学习武艺,全面培养他的文武才能。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样的评价并非虚言。试想,如果刘禅真是庸才,刘备和诸葛亮怎会放心将蜀汉的未来交托于他?
在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有意选择不与其争权,而是全力支持丞相的北伐战略。这并不是他无力掌控,而是深谋远虑的“大局观”体现。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依旧延用其旧臣,继续支持北伐。正因为他的任人唯贤与宽容之心,蜀汉在诸葛亮死后数十年依旧能保持稳定,令曹魏忌惮不已。魏国朝堂在司马昭准备伐蜀时,绝大多数大臣甚至反对动兵,认为蜀汉尚有实力可抗,这本身就是对刘禅治理的侧面认可。蜀汉的灭亡,更多是国力悬殊使然,而非刘禅昏庸所致。与明末的崇祯相比,刘禅的治理能力实际上高出许多。
第二点:诸葛亮提前清除了对刘禅皇位的最大威胁。
刘禅虽是刘备的亲子,但并非唯一的继承候选人。刘备早年没有儿子时,收养了刘封作为养子,而“养子”与“义子”不同,前者拥有继承权。刘封勇猛善战,屡立战功,堪比名将关羽、张飞。若他日后有心篡位,确实可能对刘禅构成巨大威胁。
然而,诸葛亮早早洞悉了这一隐患。在刘封因未能救援关羽、又与孟达不合而败退时,诸葛亮抓住机会,劝说刘备将其赐死。虽然刘备心中不忍,甚至流泪,但在“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劝告下,最终还是痛下决断。刘封一死,刘禅皇位的潜在威胁彻底被清除。之后,诸葛亮继续整肃朝政,将可能威胁刘禅权威的势力逐一削弱,使得刘禅继位后再无内部隐患。
结语:
综合来看,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依旧稳坐江山,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恰恰是因为他本人聪慧、懂得大局,且早年接受了严格教育,具备不俗的治国之才。另一方面,诸葛亮在刘备晚年已为其清除了最大威胁——刘封,并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二者相辅相成,成就了刘禅在三国时代四十余年的长久统治。刘禅的“昏庸”更多是后世的偏见,而历史的真实,却显示出他远比世人想象中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