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法国化学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银版照相机,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正式开启了人类摄影的历史。巧合的是,这一年正值清朝道光十九年,因此当时的中国也逐渐接触到这一西方新兴技术。由于照相机的出现,清朝时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成为后世研究清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依据。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组清末的珍贵老照片,来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第一张照片是关于晚清权力核心人物慈禧太后的。罕见的是,她在照片中露出了微笑。众所周知,慈禧作为晚清最具权势的女性,在大多数影像中都保持着冷峻威严的神态,以凸显她不可侵犯的地位。事实上,在摄影刚传入京城时,还流传着“照相会吸走魂魄”的说法,因此慈禧最初对拍照极为排斥。若不是她后来逐渐接受并喜爱上摄影,后人也就无缘看到这么多关于她的影像了。
第二张照片记录的是一位裹小脚的清代女子。从她华丽的服饰来看,极有可能出身八旗贵族之家。裹小脚的习俗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明代逐渐流行,到清代则达到了鼎盛。虽然这种习俗被当时的社会视作美的象征,但实质上却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残酷压迫。很多妇女因此终身丧失正常行走能力,晚年甚至无法自理。幸运的是,这一陋习最终被废除,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第三张照片展示的是清代市井的生活场景。清朝虽然仍是典型的封建王朝,但在商业方面却有一定的繁荣。不过,彼时世界各国的工业与贸易已逐渐进入全球化格局,相较之下,清朝的商业显得落后与保守。照片中还能看到甘蔗的身影,由于甘蔗在清代并不易运往北方,这表明拍摄地很可能是福建或两广一带的沿海城市。
第四张照片的内容是英国雇佣的华勇营部队。这支部队由华人组成,以纪律严明和能吃苦耐劳而著称。英国人对他们极为重视,不仅配备了当时先进的武器,还支付了丰厚的薪水。华勇营因此对英国忠心耿耿,在镇压殖民地叛乱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都有不俗表现。然而,随着英日矛盾缓和,加之清政府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英国在华利益稳定后,这支部队逐渐失去作用,最终被解散。
第五张照片展现的是清代的喇嘛。喇嘛在藏传佛教中意为“上师”,地位极为崇高。满清统治者格外重视藏传佛教,正是依靠这一宗教体系,满清成功安抚蒙古贵族,从而稳定了边疆统治。然而,清朝皇室的信仰并不单一。根据对慈禧葬礼的研究发现,清廷贵族在身后常常同时邀请道士、汉僧、喇嘛以及萨满来做法事,宗教信仰的多样与混杂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张照片则揭示了鸦片的历史。鸦片原料罂粟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真正学会提炼鸦片是在明代。鸦片带来的恶果极为深远,清政府甚至一度自行种植罂粟,以期与西方贸易抗衡,结果却让鸦片的阴影深深笼罩中国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层面的严厉打击,罂粟种植与鸦片吸食才得以彻底遏制。
第七张照片中出现的是几位清代普通妇女。她们身着朴素的衣裳,双脚却被裹得细小,早已失去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照片里,这些女性面对镜头时神态拘谨而又带着好奇,显然是第一次见到照相机。她们的形象反映了清末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也折射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局限。
第八张照片拍摄于1920年的慕贞女校。这时清王朝已覆灭八年,中国正处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照片里的女学生们穿着时髦,神态自信,课堂上学习的竟是几何学,这正说明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已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她们的身影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象征。
第九张照片记录了清末的东北地区。古代的东北与西伯利亚长期被视作蛮荒之地,当地人口稀少,主要依靠渔猎为生,生活方式甚至比游牧民族还要原始。直到清末,中国才开始对东北进行大规模开发。但与此同时,沙俄也通过移民扩张来攫取该地区利益。因而在清末至日本侵占东三省之前,东北地区一直是汉人、满人与俄罗斯人杂居共处的复杂局面。